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徐俭陈朝 ? — 58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88 【介绍】: 名或作众或报。
南朝陈东海郯人
徐陵子。
勤学有志操,梁武帝太清初,起家豫章王行参军
侯景乱起,携老幼避江陵元帝召为尚书金部郎中
入陈,累迁中书侍郎
欧阳纥兵败,拜为兼中书通事舍人
陈后主立,迁寻阳内史,为政严明。
袭封建昌侯,入为御史中丞
公平无所阿附,敢于弹劾权要,得后主信任。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徐孝克南北朝末隋初 527 — 59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27—599 【介绍】: 东海郯人
徐陵弟。
性至孝,博览经史,有口辩,能谈玄理。
梁武帝太清初太学博士起家。
侯景之乱岁饥,无以养母,乃与媒者谋,遣嫁其妻臧氏与侯景将孔景行,以所得谷帛供养其母。
己落发为僧,乞食以补供给。
后景行死,复还俗,与妻复为夫妇。
入陈,累迁国子祭酒
陈亡入长安,母欲思粳米为粥不能得。
母亡,孝克遂终身不食粳米。
文帝开皇中侍东宫讲《礼传》。
全隋文·卷十二
孝克东海郯人陈左仆射陵第三弟。
梁太清初,为太学博士
侯景乱,去为僧,名法整
景平还俗。
陈天嘉中,除,去职。
太建中,徵秘书丞,不就。
国子博士,迁通直散骑常侍国子祭酒
祯明初,进都官尚书散骑常侍
,授国子博士侍讲东宫
开皇十九年卒,年七十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慧云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范阳人
年十二。
出家听学。
游历罔怠。
至十八归省。
时乘一驴。
骏快可爱。
其季父规欲得之。
过止父家。
父将杀之以取其驴。
方捉刀。
见黄衣人于东墙下。
扬拳叱曰。
此盖流通大士也。
不宜见害。
父惧归以告其妻。
妻曰。
君眼华耳。
那有此。
父又往。
则见向之黄衣人于西墙下。
连叱
勿杀勿杀。
杀则祸交及矣。
且过其女兄家。
父诡曰。
道路险绝。
愿护送也。
于是持刀随云。
后狙斫
忽其女兄之倩傍立。
父亟愧谢。
开皇中
教法隆盛。
尤以经论该赡。
东夏间。
领徒五百。
抵乡里候季父。
季父夫妻追悔。
因奉十缣求忏罪。
由是始知之。
然终亦未尝憾顾。
每举其事以戒门人曰。
物之美者。
岂徒累已。
亦以累人念哉。
后不知所终。
释慧云
范阳人
十二出家。
游听为务。
年十八。
乘驴止于叔家。
叔睹其驴快。
将规害之。
适持刀往见。
东墙下黄衣人。
扬拳逆叱曰。
此道人方为通法大士。
何敢害也。
叔惧告妇。
妇曰。
君心无刚。
正眼花所致耳。
闻已复往。
又见西墙下黄衣人
勿杀道人。
若杀大祸交及。
叔怖乃止。
明旦辞往姊家。
叔又持刀送之。
曰。
此路幽险。
故送度难。
在前行。
正在深阻叔在其后。
挥刀欲斫。
忽见姊夫在旁。
竟免加害。
都不知也。
开皇中
周流餐挹。
具瞻经论。
名高东夏荣冠一时。
后领徒五百来过叔氏。
叙见当衢阐化。
深惟昔衅。
乃奉绢十匹。
夫妻发露。
始知之。
乃为说法治断。
安然无恨。
常以此事戒诸门人曰。
吾昔不乘好物。
何事累人。
自预学徒必无华饰。
且得支身。
成诵于口也。
后不测其终。
陈宣帝时
东阳郡乌伤县双林大士傅弘者。
体权应道蹑嗣维摩
时或分身济度为任。
依止双林导化法俗。
或金色表于胸臆。
异香流于掌内。
或见身长丈馀臂过于膝。
脚长二尺指长六寸。
两目明亮重瞳外耀。
色貌端峙有大人之相。
梁高拨乱弘道偏意释门。
贞心感被来仪贤圣。
沙门宝志发迹金陵
然斯傅公双林明道。
时俗唱言莫知其位。
乃遣使赍书。
梁武曰。
双林树下当来解脱善慧大士
白国主救世菩萨。
今条上中下善。
希能受持。
其上善者。
略以虚怀为本。
不著为宗。
亡相为因。
涅槃为果。
其中善。
略以持身为本。
治国为宗。
天上人间果报安乐。
其下善。
略以护养众生。
帝闻之延住建业
乃居钟山定林寺
坐荫高松卧依盘石
四澈六旬天花甘露恒流于地。
帝后于华林园重云殿。
开般若题。
独设一榻。
拟与天旨对杨。
及玉辇升殿。
而公晏然箕坐。
宪司讥问。
但云法地无动。
若动则一切不安。
且知梁运将尽。
救悯兵灾。
乃然臂为炬冀攘来祸。
至陈太建元年夏中
于本州右胁而卧。
奄就升遐。
于时隆暑赫曦。
而身体温暖。
色貌敷愉光采鲜洁。
香气充满屈申如恒。
观者发心莫不惊叹。
遂合殓于岩中。
数旬之间香花散积。
后忽失其所在。
往者不见号慕转深。
悲恋之声恸噎山谷(陈仆射徐陵为碑铭见类文)。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慧因隋末唐初 539 — 62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9—627 【介绍】: 隋唐时僧。
吴郡海盐人,俗姓于
年十二出家,事开善寺慧熙法师
隋仁寿中禅定寺,遂为知事上座。
后住京师庄严寺
唐初举十大德之一。
所讲《三论》,皆有文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科
俗姓于氏
吴郡海盐人。
太常宝之后。
祖朴梁散骑常侍
元显梁中书舍人
并硕学英材。
世济其美。
年十二。
开善寺慧熙法师出家。
年十五。
建初寺琼法师成实。
曾未具戒。
其名誉已被远近。
然心慕禅悦。
乃诣钟山慧晓智瓘请授观法。
又造长干辨法师禀三论。
久之辨遁世远引。
悉以其徒三百馀人委之开导。
三十载
陈太建八年
安居之始忽如坐亡。
但其肢体柔温如故。
经七日而后苏。
其徒请问所以。
徐曰。
试看箱内有何物。
侍者随言看之。
得帛两束。
曰此衬遗耳。
谓始使者引部从丝竹相迎曰。
请法师
继而见有衮冕者肃入曰。
阎罗王也。
即堂上坐夏讲大品般若。
每见地狱众相五苦次第。
意已经三月矣。
乃复仅尔耶。
噫非妄想颠倒何如。
仆射徐陵尚书毛喜尤归敬。
隋仁寿三年
诏补禅定寺知事上座。
频开三论。
并制疏文。
入国朝。
举十六德纲记僧务。
居其一焉。
京寺故崇菩萨戒。
后进具戒者。
其羯磨法无不依。
左仆射萧瑀刑部尚书沈叔安并钦仰奉承。
于兹二纪。
贞观元年二月十三日
卒于大庄严寺
寿八十有九。
先是戒弟子法仁。
使如法住无令一生空过。
至后夜分整容正坐。
众闻异香满室而已。
及道俗送至城南。
又闻天乐音。
遂塔而树铭焉。
文则萧钧所作也。
仁亦勤学有名。
释慧因
俗姓于氏
吴郡海盐人也。
太常宝之后胤。
祖朴梁散骑常侍
元显梁中书舍人
并硕学英才世济其美。
禀灵温𥙿清鉴俭通。
徽音深靡缁素钦属。
十二出家。
开善寺慧熙法师
志学之年。
听建初琼法师成实。
曾未具戒便齐入室。
慧声广被道众相推。
而欣味静心未指章句。
乃诣钟山慧晓智瓘二禅师
请授调心观法。
定水既清道思逾肃。
师袭宏略曲尽幽微。
而悟言神解独酌标致。
又造长干辩法师
禀学三论。
穷实相之微言。
弘满字之幽旨。
写水一器。
青更逾蓝。
后归静山林。
便以学徒相委。
受业弟子五百馀人。
踵武传灯将三十载
陈太建八年
安居之始忽感幽使。
云王请法师
部从相諠丝竹交响。
当即气同舍寿。
体如平日。
时经七夕若起深定。
学徒问乃云。
试看箱内见有何物。
寻检有绢两束。
曰。
此为䞋遗耳。
重问其故。
曰妄想颠倒知何不为。
吾被阎罗王召。
夏坐讲大品般若。
于冥道中谓经三月。
又见地狱众相五苦次第。
非夫慈该幽显行极感通。
岂能赴彼冥祈神游异域。
陈仆射徐陵
高才通学。
尚书毛喜
探幽洞微。
时号知仁。
咸归导首。
隋仁寿三年禅定寺
搜扬宇内远招名德。
因是法门龙象乃应斯会。
既德隆物议大众宗归。
遂奉为知事上座。
训肃禅学柔顺诱附。
清穆僧伦事等威权。
同思启旦。
又寺初胜集四海一期。
名德相亚通济斯美。
又寔兼之矣。
频讲三论并制文疏。
要约标控学者高奉。
大唐弘运重兴佛日。
举十大德当其一焉。
以身御法不令而行。
让以得之屈己成务。
故京寺宿望心敬遵承。
咸崇菩萨戒师。
后进具戒者。
无不依而羯磨。
左仆射萧瑀
器局贞亮玄风凝远。
刑部尚书沈叔安
温彝弘雅达信通神。
并崇仰钦承于兹二纪。
定慧两明空有兼照。
弘法四代常显一乘。
而莫竞物情怒无色。
故游其道者莫测其位。
贞观元年二月十二日卒于大庄严寺
春秋八十有九。
未终初夜告弟子法仁曰。
各如法住。
善修三业无令一生空过。
当顺佛语勿变服扬哀。
随吾丧后事不可矣。
乃整容如常。
潜思入定于后夜分正坐而终。
咸闻异香满室。
遂迁坐于南山至相寺
于时攀辕扶毂。
道俗千馀送至城南。
又闻天乐鸣空。
弟子等为建支提塼塔。
勒铭封树。
萧钧掣文。
仁是乡人少所供奉。
清净身心修行念定。
卑弱著性有名门学。
僧慧因
善三论及法华金刚经。
常为讲说。
至德中黄昏时见一人入门云。
请法师
遂僵仆。
惟心顶煖七日却苏。
云初随使者至一城。
极甚宏丽。
入见王从数百人。
下殿至阁门。
拜曰。
弟子不幸主世名禄兼治罪。
甚用为苦。
闻上人善讲金刚经。
幸为敷析。
于是就坐讲毕。
王施绢三百匹。
遂令送归。
次见一讲堂。
有百馀僧。
相与谈论。
初极礼法少时各争竞。
于手指上各生铁爪。
共相拿掴血肉涂地。
牛头巨卒以火燎之。
尽成灰粉。
须臾又复本身。
惊惧却苏蹶然而起。
绢已在匮与前数同。
遂得此施作功德。
自此更不讲说。
惟持经而已。
姓于
吴郡海盐人。
太常宝之后胤。
祖朴。
梁散骑常侍
元显
梁中书舍人
并硕学英才。
禀灵温裕。
十二出家。
琼法师授成实。
曾未具戒。
便齐入室。
乃诣钟山慧晓智璀二禅师
请授调心观法。
定水既清。
道思逾肃。
又造长干辨法师
禀学三论。
穷寔相微言。
辨后归静山林。
便以学徒相委。
受业弟子五百馀人。
踵武传灯。
将三十载。
陈太建八年
安居之始。
忽感幽使云。
请法师
部从相諠。
丝竹交响。
当即气舍。
时经七夕
若起深定。
学徒问。
乃云试看箱内。
见有何物。
寻检有绢两束。
曰。
此为䞋遗耳。
重问其故。
曰吾被阎罗王召夏坐。
讲大品般若于寔道中。
谓经三月。
又见地狱众相。
五苦次第。
悲夫慈该幽显。
行极感通。
岂能赴彼冥圻。
神游异域。
隋仁寿三年
禅定寺
搜扬寓内。
远招名德。
遂奉知事上座。
频讲三论。
并制文疏。
要约标控。
学者高举。
大唐弘运。
重兴佛日。
举十大德。
当其一焉。
定慧两明。
空有兼照。
弘法四代。
常显一乘。
而莫竞物情。
喜怒无色。
故游其道者
莫测其位。
贞观元年二月十二日
卒于大庄严寺
春秋八十有九。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真观南北朝末隋初 538 — 61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8—611 【介绍】: 僧。
吴郡钱塘人。
俗姓范字圣达
幼聪敏,博览经史,工诗文,能琴棋。
后出家,住杭州天竺寺
文帝开皇十四年,郡亢旱,州刺史刘景延请讲海龙王经。
寻骤雨滂沱,旱情得解。
炀帝大业七年感梦而逝。
著有诗赋碑集等五十余卷。
(《高僧传二集》卷四〇)
全隋文·卷三十四
真观字圣达俗姓范吴郡钱唐人。
陈时,住泉亭光显寺。
,住灵隐山天竺寺大业中卒。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三 弘法科(三)
字圣达
吴郡钱唐人。
姓范氏
祖延给事黄门侍郎
父兑通直散骑常侍
母桓氏。
念无嗣息。
因誓诵药师观世音金刚般若等经。
以求智子。
又刻写定林上寺迦毗罗王像事之。
躬效祈祷。
依药师经七日行道。
至第三夕。
游光照身。
自尔有娠。
及生。
左右掌文。
成仙人字。
口流津液。
肤体润泽。
虽老未尝患渴。
舌有罗绮纹。
音吐如钟。
辨说敏给。
五岁即蔬素。
坐衣箧上。
挥扇帚戏。
效诸德开讲。
八岁能和庾尚书林擒诗。
十六淹贯孔老典章之言。
旁涉琴奕。
尝遇善风鉴者。
迎拜曰。
少年当为人天师
宜自爱。
后专诵净名般若。
丐父母脱俗。
父母难之。
迦毗罗降梦。
乃许焉。
既获诏旨并赐衣钵。
兴阳生法师落发。
云阳律师和尚授戒。
俄从华林国法师受成实。
且欲忆持法华。
日一卷。
感梦曰。
汝大乘根器。
毋自滞。
遽听摩诃衍兴皇朗公轮下。
开善大忍法师
慝影钟山
时从扣激忍。
叹曰。
龙树之道东矣。
辨勇二师。
频挹重席。
丛林为之语曰。
钱唐真观
当天下一半。
洪偃者儒英释杰也。
面誉之曰。
颧高多智。
耳白有名。
我有四绝。
汝具八能。
由是王公贵游。
咸愿纳交。
始兴王将之国邀以俱。
于时兴皇义集。
众推其先。
登座之顷。
开二谛宗。
百难纵横。
一言水泮。
学士傅縡喟曰。
三千称首。
七十当初。
彼上人者难为酬对。
既至会稽
香严寺
阐大涅槃。
兴皇遣书三度召之。
曰。
燕赵齐秦引领翘足。
法门所寄。
惟在于子。
子宜速返。
时以伐周失律。
议括沙门之无名者罢道。
奋致书于仆射徐陵
命遂寝。
江夏王镇越
复固邀之。
朗公哽咽言曰。
能住三年者。
请以讲堂相委。
然终不可以留也。
若夫特进杜棱永阳鄱阳二王。
皆极延仰。
东浙法轮屡动。
天台智者名行绝伦。
年腊斯等。
义谐昆季。
共归秦岭云旧房。
朝谈慧照。
夕安禅寂。
智者就微。
观复敷演。
永阳还朝。
亟称其德。
寻加特诏。
而陈祚告终。
隋文三遣皇华。
秦王再延帅府
悉辞以疾。
齐王于江浦。
躬伸顶礼。
传以香火。
送居故邑之众善寺。
开皇十四年旱。
刺史刘景安祷雨。
为讲海龙王
序王竟骤霔。
而东南之民。
敬之若神。
县南有灵隐山。
昔与道安禅师头陀石室。
檀越陈仲宝
率侣拓基。
构立精舍。
号南天竺
文宣造塔。
亦于此者。
则其幽胜可知矣。
大业七年四月八日
司马李子深讲大涅槃经。
至现病品。
梦三人容服甚盛。
执幡礼云。
净居遣迎。
六月六日方卧病。
梦与智者同舆。
翼佛还山。
寤而叹曰。
吾六十二当终。
以讲法华。
获延一纪。
今七十四。
尚复奚求。
即集徒垂训。
尔月适天台致书送香苏石蜜。
览书曰。
是为最后信。
岂非宿世因缘邪。
命以一如意报之。
七月一日。
中夜盥漱整服。
跏趺而坐。
忽自语曰。
有人请讲菩萨戒。
遂怡然而灭。
明日午时
𮌎顶犹煖。
右手内屈三指。
流汗遍身。
信宿而止。
至四日入龛。
时属流火。
炎威尚炽。
而股体柔软。
容色不变。
二十五日
四方道俗咸华。
皆就灵手传香表别。
香华供献。
日有千群。
齐日开龛。
色相洁。
眉毛更长。
二十六日
迁龛窆于灵隐山。
开成之迹。
继踵昔贤。
匡护之功。
比肩前哲。
开皇十一年
王师平江南
有猖獗者。
卒为厉阶。
元师杨素
反旆而驱。
因悉瓦解。
俘虏诛剪。
三十馀万。
名声昌盛。
囚有妄指其为檄者。
时与金陵才士鲍亨谢瑀俱被逮系。
不俟讯鞠。
即将斩决。
临而责之曰。
道人当坐禅读经。
何因为作檄书。
以干刑宪。
死奚所辞。
曰。
道人所学。
诚如公言。
然不作檄书。
无辜就死。
公明鉴。
怒示以檄曰。
此谁作耶。
读毕徐曰。
苟如此。
焉能动人。
不作尔。
使果作必胜此。
因指擿其语三五处曰。
可上纸乎。
顾皆庸妄所为。
公毋遽信也。
颇以为然。
历数鲍谢等三十馀人于前。
而谓之曰。
是并观国宾王之流。
愿公加虑。
使无怨辜。
笑曰。
道人不自愁。
而更愁他人乎。
曰。
生死常也。
何足愁。
然陷人于非辜。
乃可愁耳。
曰。
久被系必愁。
宜作愁赋。
顾左右给纸笔。
揽笔骤书如流。
顷之纸尽。
命更进。
随读之惊异。
遽起立。
呼使对坐。
以尽其辞。
文多不载。
平昔谨操履。
每盥遗𤃉。
地不为濡。
居众善寺。
皋亭神姓陈名重。
附巫语请讲法华。
遗以钱物。
且舍庙堂五间创殿。
门人玄镜
寔克荷负。
释真观
字圣达
吴郡钱唐人。
俗姓范氏
祖延给事黄门侍郎
父兑通直散骑常侍
母桓氏温良有德。
尝悱愤无胤。
洁斋立誓。
诵药师观世音金刚波若。
愿求智子绍嗣名家。
时献统所图迦毗罗王者。
在上定林寺
巨有灵异。
躬往祈祷。
刻写容影。
事像若真。
依药师经七日行法。
至于三夕觉游光照身。
自尔志性非恒。
言辄诣达。
岂非垂天托人寄范弘释者也。
及其诞育。
奇相不伦。
左掌仙文右掌人字。
口流津液充闰荣府。
从幼至终未尝患渴。
故体肤光伟虽老不衰。
舌文交加状如罗绮。
故得含章蕴辩开神明晤。
又声韵钟铃。
捷均风雨。
其见闻者莫不惊异。
小有大概。
五岁能蔬斋。
或登衣箧。
或执扇帚。
戏为谈讲。
八岁通诗礼。
庾尚书林檎之作。
十六儒道群经柱下河上无所遗隐。
时又流涉棋琴。
畅怀文集。
日新月异。
师友惊忻。
共友逍遥津渚。
有善相者迎而拜曰。
年少当为大法师
后即专诵净名般若。
志存入道。
伺机承色。
二亲弗许。
乃曰。
迦毗降梦。
子欲开笼。
拘令在网。
此非黠慧。
父母咸开心随喜。
启敕降言并赐衣钵。
义兴生法师行洁小震。
躬为剪落。
功德贞律师道蔼云阳
请任和上
研思十诵一遍能述。
又从华林园法师受成实论。
十遍十覆超振前标。
自谓解成。
可填以行也。
始诵法华。
日限一卷。
因斯通梦。
汝有根忽守小道。
深可惜也。
遂往兴皇听摩诃衍
质疑明难唐突玄门。
朗公精通绰然复加脂粉。
吾出讲八年
无一问至此。
能使妙义开神。
真吾师矣。
仍从北面数载研寻。
开善忍法师
匿影钟山游心方等。
将欲试瞻先达问津高士。
因操桴扣寂用程玄妙。
乃叹曰。
龙树之道方兴东矣。
辩勇二师当涂上将
频事开折亟重席。
时人语曰。
钱唐真观
当天下一半。
沙门洪偃
才迈儒英。
钩深释杰。
面相谓曰。
权高多智耳目有名。
我有四绝尔具八能。
谓义导书诗辩貌声棋是也。
由此王公贵游多所知识。
始兴王东临禹井。
请以同行。
于时兴皇讲筵
选能义集。
临途既促。
咸推前次。
既登高座开二谛宗百并纵横一言冰泮。
学士傅绎在席嗟曰。
三千称首七十当初。
是上人者当为酬对。
金陵道俗见知若此。
既达东夏香严寺
涅槃。
方义集复增荣兴皇又三追曰。
论。
略已弘通。
而燕赵齐秦。
引领翘足。
专学虽多。
兼该者寡。
宜速反东蕃法门相寄。
于斯时也征周失律朝议僧无名者休道。
乃伤迷叹曰。
夫刹利居士皆植福富强。
黎庶厮小造罪贫弱。
欲茂枝叶反剋根本。
斯甚惑矣。
人皆惜命偷生。
我则亡身在法。
乃致书仆射徐陵
文见别集。
封书合奏。
帝懔然动容。
括僧由寝。
据斯以言。
非但梁柱佛法。
亦乃明略佐时矣。
江夏王出镇于越。
复请同行。
朗师吞咽良久言曰。
能住三年。
讲堂相委。
复属英王尚法利益。
深不可留也。
仍于禹穴屡动法轮。
特进杜棱
请归光显传教学徒。
永阳鄱阳王司空司马消难。
并相次海运延仰浙东。
故得涂香慧炬以业以焕顶敬倾心尽诚尽节。
天台智者行绝伦。
先世因缘敦猷莫逆。
年腊既齐为法兄弟。
共游秦岭凌云旧房。
朝阳澄景。
则高谈慧照。
夕阴匿采。
则深安禅寂。
智者徵上阙庭。
便孤园敷说。
流法味。
载广俗心。
永阳还京仰奏清德。
举朝僧正同请丝纶。
遂逢祚终斯事便寝。
隋祖尚法惟深。
三敕劳问。
秦王莅蕃。
二延总府。
皆辞以疾。
确乎不就。
齐王晚迎江浦。
躬申顶礼。
传以香火。
送还旧邑之众善寺。
开皇十四年时极亢旱。
刺史刘景安
请讲海龙王
序王既讫骤雨滂霔。
自斯厥后有请便降。
吴越宗仰其若神焉。
县西有灵隐山者。
旧曰仙居
峰吐莲华洞藏龙穴
江东之秀岳也。
既仁智内冥山水外狎。
道安禅师头陀石室。
檀越陈仲宝
率诸同侣开藏拓基。
构立精舍号南天竺。
遂即去邑还谷。
栖止终焉。
众善讲堂付门人玄镜
承瓶泻相从不绝。
文皇造塔。
形胜所归不谋同集。
取决于
乃指崔嵬高石。
塔基。
虽发诚言孰为可信。
俛仰穿凿洞穴。
自然状似方函。
宛如奁底。
天工神匠冥期若符。
自尔在山常讲法华。
用为心要。
受持读诵躬自书弘。
五种法师于斯乎在。
又特于旨明练深趣。
谈吐新奇非寻纸墨。
智思击扬迥飞文外。
又感盥洗遗渧地不为濡。
事理异人。
经之力也。
睪亭神姓陈重。
降祝请讲法华一遍。
遗以钱物。
又降祝舍其庙堂五间。
为众善佛殿。
据斯以言。
感灵通供诚希有也。
大业七年四月八日
司马李子深。
更延出邑。
涅槃。
初出天竺
自标葬地。
至现病品。
梦见三人容服甚盛把幡俱礼云。
净居遣仰。
至六月六日以疾而卧。
又梦与智者同舆。
夹侍尊像。
翼佛还山。
觉已叹曰。
昔六十二应终。
讲法华力。
更延一纪。
今七十四复致斯应。
生期毕矣。
即集内众。
训将来事曰。
欲生善道。
欲备神力。
欲出生死。
欲具佛法。
宜须持戒修定学慧弘通正法。
勿令空过无所得也。
尔日天台送书并致香苏石蜜。
览书曰。
宿世因缘最后信矣。
命两如意。
一东向天台
一留西法。
志诸杂服式吾眼自分。
一还僧羯磨。
二成第五僧施。
尝有人梦。
飞殿来迎。
沙门宝慧又闻空中鼓乐。
至七月一日中夜跏坐。
盥嗽整服曰。
有人请讲菩萨戒也。
端坐怡然。
不觉已灭逝于众善之旧寺。
从子至午心顶俱煖。
身体柔软颜色不变。
右手内掘三指。
信宿流汗遍身。
至四日移入禅龛。
时属流火。
焰气尚严。
而俨若生存。
寔资神力。
从此至二十五日
四方辐凑六县同集。
道俗公私一期咸萃。
皆就尸手传香表别。
叙德号慕悲起缠云。
追惟戒德泣垂零雨。
至香花供献日有千群。
随次斋开龛瞻奉而色相光洁。
眉毫更长。
倍异生前。
咸加奇叹。
至二十六日
乃永窆于灵隐山。
真容掩方坟。
写状留天竺
是日四部亘一由旬。
香盖成荫幢幡蔽野。
存亡荣庆非可胜言。
声辩之雄。
最称宏富。
江表大国莫敢争先。
自正法东流。
谈导之功。
为其称首。
自尔词人莫不宗猷
是知五百一贤代兴有日。
佛法荣显寔赖斯乎。
开皇十一年
江南叛反。
王师临吊。
乃拒官军。
羽檄竞驰兵声逾盛。
元帅杨素
整阵南驱。
寻便瓦散。
俘虏诛剪三十馀万。
声昌盛光扬江表。
谓其造檄。
不问将诛。
既被严系无由申雪。
金陵才士鲍亨谢瑀之徒。
并被拥略将欲斩决。
来过前。
责曰。
道人当坐禅读经。
何因妄忤军甲。
乃作檄书。
罪当死不。
曰。
道人所学诚如公言。
不作檄书。
无辜受死。
怒将檄以示。
是尔作不。
读曰。
斯文浅陋未能动人。
实不作。
若作过此。
乃指擿五三处曰。
如此语言何得上纸。
既解文。
信其言也。
曰。
吴越草窃出在庸人
士学儒流多被拥逼。
即数鲍谢之徒三十馀人。
并是处国宾王
世英彦。
愿公再虑。
不有怨辜。
曰。
道人不愁自死。
乃更愁他。
曰。
生死常也。
既死不可不知。
人以为深虑耳。
曰。
多时被絷。
叵解愁不。
索纸与之令作愁赋。
揽笔如流。
须臾纸尽。
命且将来更与一纸。
随执读。
惊异其文。
口唱师来。
不觉起接。
即命对坐。
乃尽其词。
故赋略云。
若夫愁不一。
愁理多方。
难得覼缕。
试举宏纲。
或称忧愦
或号酸凉
蓄之者能令改貌。
怀之者必使回肠。
尔其愁之为状也。
言非物而是物。
谓无象而有象。
虽则小而为
亦自狭而成广。
譬山岳之穹隆。
类沧溟之滉瀁。
或起或伏。
时来时往。
不种而生。
无根而长。
或比烟雾。
乍同罗网。
似玉叶之昼舒。
类金波之夜上。
尔乃过违道理。
殊乖法度。
不遣唤而辄来。
未相留而忽住。
虽割截而不断。
乃驱逐而不去。
讨之不见其踪。
寻之靡知其处。
而能夺人精爽。
罢人欢趣。
减人肌容。
损人心虑。
至如荆轲易水
苏武河梁。
灵均去国。
阮叔辞乡。
且如马生未达。
颜君不遇。
夫子之咏山梁仲文之抚庭树。
并㤞慸于胸府。
俱赞扬于心路。
是以虞卿愁而著书。
束皙凭而作赋。
又如荡子从戎倡妇闺空。
悠悠塞北。
杳杳江东
山川既阻梦想时通。
高楼进月倾帐来风。
愁眉歇黛泪睑销红。
莫不咸悲枕席结怨房栊。
乃有行非典则。
心怀疑惑。
未识唐虞之化。
宁知禹汤之德。
雾结铜柱之南。
云起燕山之北。
箭既尽于晋阳
水复乾于疏勒。
文多不载。
嗟赏。
即坐释之。
达文士免死而为仆隶。
以才学之富。
弘导不疲讲释开悟。
荣光俗尘具于前叙。
其所讲乘四十二载。
又造藏经三千馀卷。
金铜像五躯。
搆塔五层。
五僧德施
造寺二所。
著诸导文二十馀卷。
诗赋碑集三十馀卷。
近世窃用其言众矣。
师名真观
字圣达
钱塘范氏。
世本显仕。
师生有奇相。
舌紫罗纹。
手左右掌为仙人字。
出家通经律论。
时彦曰。
钱塘真观
佛法当天下一半。
寻谒天台智者
请受禅观。
智者以师齐年。
止为法兄弟。
开皇十五年
于灵隐山头陀石室宴坐。
众于南去建南天竺寺请师居焉。
是为开山始祖。
常讲法华。
以为心要。
皋亭神请讲。
舍祠宇为佛殿。
每盥洗馀滴。
地不为濡。
人尤异之。
师有雅操。
文帝三徵。
秦王两延。
皆以疾辞。
大业中
因山行。
自标葬地。
未几示寂。
梦与智者同辈翼佛还山。
觉而叹曰。
吾六十二应终。
以讲法华力延一纪。
今七十四。
生期毕矣。
中夜入寂。
塔在东冈。
久废不治。
天禧中
慈云重修。
赞曰。
一乘妙法  阐自台祖  年齐道同  宜袭其武 徵命频繁  弗移砥柱  清风凛然  可激千古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智顗南北朝末隋初 538 — 59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8—598 【介绍】: 亦作慧顗
僧。
颍川人,迁居荆州华容
俗姓陈字德安
出身士族。
十八岁出家湘州果愿寺,精研律学,深好禅观。
初师事慧思禅师
陈宣帝太建七年,入天台山,创天台宗,称“天台大师”,后世尊为天台宗四祖。
后主至德三年,奉命于太极殿讲《大智度论》、《仁王经》,后主亲临听讲。
隋文帝开皇十一年杨广赐号“智者”,因称“智者大师”。
融当时南北佛教特点,主教观双运,解行并重;首创以化仪四教、化法四教判释释迦一代时教。
著述甚多,大多口述,由弟子灌顶等笔录成书。
有《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等。
全隋文·卷三十二
智顗字德安俗姓陈颍川人,居华容
梁末,出家湘州果愿寺。
陈光大初,住金陵瓦官寺
太建中,入天台
至德中,召住光宅寺
陈亡,晋王奉为戒师,号智者,寻归湘州,又入天台
开皇十七年卒。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 传宗科
字德安
族颖川陈氏。
晋南度迁荆州之花容县
父起祖梁散骑常侍孟阳公
母徐氏梦香烟五色入怀。
欲拂去之。
闻人语曰。
宿世因缘。
寄托王道。
福德自至。
何为去之。
又梦吞白鼠再三。
卜曰白龙之兆也。
诞育之夕。
室有光明。
信宿乃止。
亲党将大治具相庆。
无故汤火寒熸。
遂罢。
俄若有二僧。
夜扣户者。
曰此儿德重。
后必出家。
开户视之。
无所见。
因名王道。
亦名光道
皆取诸梦瑞云。
目重瞳子。
卧必合掌。
坐必向西。
礼像敬僧。
口不妄啖。
此其常度也。
七岁偶往伽蓝。
或授以普门品。
一遍即能忆。
其馀文句。
奄忽自通。
二亲禁绝之不可。
年在志学。
梁元帝崩。
国祚残圮。
遂北依舅氏于硖州
寻投湘州果愿寺。
师事沙门法绪出家。
于礼佛次。
俄觉身临沧海。
蔽日浮天。
渺无畔岸。
上耸岩崖。
有僧摇手呼之。
复舒臂接置崎麓。
且谓之曰。
汝当居此。
汝当终此。
寻与其徒白此见。
皆曰天台山也。
当晋宋时。
僧光道猷法兰昙密居之。
于是先以十戒道品律仪导之。
仍使北诣慧旷律师受具足。
后居大贤山。
诵法花无量义普贤观等经。
仅二旬而淹彻靡滞。
光州苏山慧思禅师
盛以心观开四众。
又从而受业焉。
盖思之道。
得于就师。
就师得于最师也。
见思。
叹曰。
昔于灵山
同听法华。
宿缘所追。
今复来矣。
为示普贤道场。
说四安乐行。
由是依以行法花三昧。
始三夕定起诵经。
药王品所谓是真精进句。
豁然大悟。
洞见灵山佛会犹在。
遽诣思言所證。
曰非尔弗感。
非我莫识。
此法华三昧前方便也。
又于熙州白沙山禅定。
辄见思为释经指示。
后常代讲。
每执如意。
坐座侧听之。
谓其徒曰。
此儿义解有馀。
而定力不足。
故于三三昧三观智。
用有所恨耳。
既而辞之。
京师
金陵法喜等三十馀人。
创于瓦官寺弘道
仆射徐陵尚书毛喜
皆博达之士。
并传香法。
于是长干寺智辩。
延住宋熙天宫寺
僧幌请居佛窟白马。
警韶奉诚智文禅众慧令。
及梁朝宿德大忍法师
悉舍其先业从之。
禹穴慧荣庄严寺
素号义龙。
数致徵覈。
且自矜诞。
方舞其扇以逞。
扇忽堕。
咄曰。
禅定之力。
非散乱者所可干挠。
沙门法岁。
从旁抚背曰。
义龙今成伏鹿矣。
扇既堕地。
何以遮羞。
如是八载讫讲智度大论。
次开禅那法门。
利益所被为多。
未几始兴王出镇洞庭
过瓦官谈论。
深惬乃心。
勇施虔拜。
以尽其诚。
因叹曰。
畴昔之夜。
吾梦遭盗。
兹非软贼耶。
所谓毛绳截骨。
曳尾涂中
其不可脱去。
有甚于贼者。
先是青州僧定光
兼习定慧。
天台山
积四十馀年。
至是以昔所见故。
必欲徇缘归隐。
仍遣谢门人曰。
吾闻唇舌如弓。
心虑如弦。
音声如箭。
长夜虚发。
无所觉知。
是谓暗射。
则讲说是已。
又法门如镜。
方圆任像。
则禅定是已。
然吾初于瓦官寺坐者。
才四十人。
而半获證寤。
今兹坐者二百人。
而获證寤者。
才十人。
则世事之变。
可知矣。
今而后可各随所安。
吾亦欲从吾志也。
台山
相见。
曰。
忆吾早年山上摇手相招时乎。
时陈太建七年。
秋七月也。
顷之闻钟声满岩谷。
曰。
钟声集众。
得住之相。
于是遂上佛垄山南。
螺溪之源。
创庵焉。
曰且聊尔栖止。
俟国清时。
当有贵人
为立寺宇。
时莫测其言也。
既而行头陀于华顶
忽风霆魑魅。
音貌可畏。
又身烦痛。
先亲见形。
枕膝哀诉。
依止法忍
强软二魔并息。
寻有梵僧曰。
制敌胜怨。
可为勇矣。
宣帝诏曰。
禅师佛法雄杰。
时匠所宗。
训兼道俗。
国之望也。
其割始丰县调。
以充众费。
蠲民两户。
供薪水役。
乐安陈郡袁子雄。
请讲净名。
尝见三道宝阶。
自空至地。
数十梵僧。
乘阶而降。
入堂礼拜。
手执香炉绕三匝。
久之乃灭。
一众叹异。
永阳王伯智
出抚吴兴
就山受戒。
且建方等忏法七日夜
在郡昼治事。
夜习观。
一日谓门人智越曰。
吾欲劝王脩福禳灾。
以为王已勤于进道。
若更有所言。
不知者以为佞也。
乃止。
俄王出猎。
堕马几绝。
为率众。
作观音忏法。
因而起。
凭几坐。
见僧擎炉。
进慰问王。
时王流汗。
未知所答。
僧乃绕王一匝。
痛遂止。
王著发愿
以示敬信。
辞多不录。
久之玺书徵授戒法。
始辞焉。
前后七使。
皆上手书。
于是黾勉出都。
诏乘羊车。
童子引导。
主书舍人翊从。
礼如国师阇黎故事。
迎入太极殿东堂。
讲智度论。
上与百寮。
陪筵以听。
因诏立禅众于灵耀寺
后仍于殿对上。
讲仁王经
僧正慧暅
僧都慧旷
京师大德。
皆致难。
辩对详敏。
执炉贺曰。
国家齐会者十馀席。
而忝当四讲。
自谓人莫抗衡。
然今太阳出矣。
而月星犹照。
不亦陋手。
晚住耀寺。
禅慧兼弘。
从者尤众。
诏袖美。
时方检括僧尼。
议将试经不通者罢道。
表谏曰。
调达诵六万象经。
不免地狱。
槃特诵一行偈。
获罗汉果。
所笃论者。
道何如耳。
岂关多诵哉。
诏停前议。
意以灵耀褊隘。
欲徙而他。
梦人翼卫严整。
自称冠达
请住三桥。
曰。
冠达梁武之法名也。
三桥其光宅乎。
徙居之。
上幸其寺大施。
又诏讲仁王经
上于众中拜伏。
如礼。
储后而下。
皆遵戒范。
故内出受法曰。
仰惟。
化导无方。
随机济物。
卫护国土。
汲引天人。
照烛光辉。
托迹师友。
比丘入梦。
符契之象久彰。
和上来仪。
高座之德斯炳。
是以翘心十地。
渴仰四依。
大小二乘。
内外两教。
尊师重道。
由来尚矣。
伏希。
俯提所谓。
世世结缘。
遂其本愿。
日日增长。
今奉请为菩萨戒师。
俄传香而泪下。
异哉。
金陵败覆。
杖策荆湘。
路次溢城。
老僧曰。
陶侃瑞像。
敬屈护持。
寻憩匡庐
慧远所缋文殊像。
依止不忍去。
顷而寇叛。
寺宇尽燬。
独兹山岿然。
则梦斯徵矣。
会隋氏混一区宇。
晋邸总淮海重任。
钦注德风。
欲承佩戒法。
奉以为师。
书请再三。
谦让未皇也。
后陈四愿。
一谓勿以禅法见期。
二谓不责其规矩。
三谓当戒范则去就重。
务传灯则去就轻。
要在通法。
勿嫌轻动。
四谓若丘壑念起。
则随心饮啄。
以卒残年。
于是王躬制文以请。
开皇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扬州总管金城。
设千僧会
敬屈授菩萨戒。
即其所居。
传授香法。
既名王曰总持。
亦号顗曰智者
会毕施子丰腆。
尽以回施悲敬二田。
即欲辞去。
王固留。
曰已有成约。
何可爽也。
拂衣而起。
复于匡岭
旋归乡壤。
行道福。
以报地恩。
老幼迎候。
戒场讲座迨万。
当阳县玉泉山立精舍。
赐额一音。
地昔荒险。
蛇兽交暴。
及立精舍。
暴遂止。
是春旱。
民讹以为神怒。
故率众。
诣泉所诵经。
感致云雨。
讹言随息。
江陵总管宜扬公王积于礼拜次。
战汗甚出。
谓人曰。
积屡御军。
临陈更勇。
未有今日之惧者。
是殆天龙所诃护欤。
晋王又遣手疏请。
答疏以辞。
至于再疏。
乃克赴。
净名疏。
应奉。
河东柳顾言
东海徐仪
受而宝藏之。
俾王事持。
后遣顾言致书。
请救萧妃之疾。
仍率侣。
建齐七日
行金光明忏。
至六日之夜。
异鸟飞入齐坛。
宛转若死。
俄而飞去。
且闻外有豕声。
曰妃当愈矣。
鸟死而生。
豕幽而显。
皆吉相也。
旦妃疾果瘳。
王大悦
旋台岳。
更行前忏。
立誓云。
若能于三宝有所益者。
当尽此馀年。
若其无益。
即当速化。
以遂往生。
因曰。
吾所以亟欲归山者。
正以冥告势将尽耳。
死后必累石植松
西南峰
以安厝焉。
上起白塔
使见者发心。
口授观心论及疏。
以贻训后来。
智越
剡县石城寺弥勒像前。
扫洒。
东壁施床。
多然香火。
即面西。
称弥陀观音势至以卧。
分道具。
为二分。
一奉弥勒。
一拟羯磨。
索三衣钵杖近身。
或以药进。
挥之曰。
药能遣病。
留残年乎。
病不与身合。
药何所遣。
年不与心合。
药何所留。
又进斋饮。
复挥之曰。
岂以步影为斋耶。
能无观无缘。
即真斋矣。
智晞曰。
子不闻观心论内之说乎。
何故纷纷。
以医药俗事扰人。
吾生劳毒器。
死悦归休。
世相。
不足多叹。
又手书七纸。
并净名疏。
犀角如意。
莲华香炉。
晋王
嘱累大法。
其书有曰。
如意香炉。
故所得于大王者。
还用奉赠以别。
庶几永布德香。
常保如意。
并唱法华无量寿赞说。
十如。
四不生。
十法界。
三观。
四教。
四无量。
六度等法。
或问行地位。
曰。
汝等懒种善根。
于他功德。
如盲问乳色。
蹶者访路。
吾不领众。
必净六根。
为他损己。
才获五品内位耳。
今诸师友来迎。
吾奚暇他顾哉。
但波罗提木叉。
是汝宗仰。
四种三昧。
是汝明导。
维那鸣钟磬。
以气尽为期。
戒哭泣者。
端坐而逝。
如入禅定。
寿六十七。
开皇十七年。
十一月二十四日也。
仁寿之季。
振锡被衣
七度现身。
六降山寺。
一游佛垄。
其灵异如此。
炀帝在御。
尤严饬祠塔。
内收管钥。
以谨启闭。
讳日即废朝。
遣使入山设祭。
中书令扬素。
乞躬临所事。
犹见其全身不散云。
且无恙时。
凡树生耳。
不待培植。
随采掇无所乏。
至是则虽培植。
无复得。
临海之民。
素业渔。
沪溪梁。
绵亘四百馀里。
以檀施之资。
从官买其地。
放生池
沙门慧拔表闻。
宣帝诏加严禁。
国子祭酒徐孝克
撰碑树海滨。
辞甚悲楚。
读者为堕泪。
后有黄雀。
群飞上寺。
鸣呼三日乃散。
以为鱼感吾德故然。
唐贞观间
复申明前禁焉。
法华疏止观门禅法等。
各数十卷。
净名疏三十七卷。
皆口授。
侍者灌顶
笔录行世。
造寺三十五所。
度僧四千馀人。
写经十五藏。
金装檀刻。
画缋尊像。
十万许躯。
受菩萨戒及习禅弟子。
不可胜纪。
的传业者。
三十二人。
释智顗
字德安
姓陈氏
颍川人也。
有晋迁都。
寓居荆州华容焉。
梁散骑孟阳公起祖之第二子也。
母徐氏梦。
香烟五采萦回在怀。
欲拂去之。
闻人语曰。
宿世因缘寄托王道。
福德自至何以去之。
又梦吞白鼠。
如是再三。
怪而卜之。
师曰。
白龙之兆也。
及诞育之夜。
室内洞明。
信宿之间其光乃止。
内外胥悦。
盛陈鼎俎相庆。
乃火灭汤冷。
为事不成。
忽有二僧扣门曰。
善哉儿德所熏。
必出家矣。
言讫而隐。
宾客异焉。
邻室忆先灵瑞。
呼为王道。
兼用后相复名光道
故小立二名字。
参互称之。
眼有重瞳。
二亲藏掩而人已知。
兼以卧便合掌。
坐必面西。
年一纪来口不妄啖。
见像便礼逢僧必敬。
七岁喜往伽蓝。
诸僧讶其情志。
口授普门品。
初契一遍即得。
二亲遏绝不许更诵。
而情怀惆怅。
奄忽自然通馀文句。
岂非夙植德本业延于今。
志学之年士梁承圣元帝沦没。
北度硖州
依乎舅氏。
而俊朗通悟仪止温恭。
寻讨名师冀依出有。
年十有八。
湘州果愿寺沙门法绪而出家焉。
授以十戒导以律仪。
仍摄以北度诣慧旷律师
地面横经具蒙指诲。
因潜大贤山。
诵法华经及无量义普贤观等。
二旬未淹三部究竟。
又诣光州苏山慧思禅师
受业心观。
又从道于就师。
就又受法于最师。
此三人者。
皆不测其位也。
每叹曰。
昔在灵山同听法华。
宿缘所追今复来矣。
即示普贤道场。
为说四安乐行。
乃于此山行法华三昧。
始经三夕。
诵至药王品。
心缘苦行。
至是真精进句。
解悟便发。
见共师处灵鹫山七宝净土听佛说法。
故思云。
非尔弗感。
非我莫识。
此法华三昧前方便也。
又入熙州白砂山。
如前入观。
于经有疑。
辄见思来冥为披释。
尔后常令代讲。
闻者伏之。
惟于三三昧三观智。
用以咨审。
自馀并任裁解。
曾不留意。
躬执如意。
在坐观听。
语学徒曰。
此吾之义儿。
恨其定力少耳。
于是师资改观名闻遐迩。
及学成往辞。
曰。
汝于陈国有缘。
往必利益。
既游南岳
便诣金陵
法喜等三十馀人在瓦官寺
创弘禅法。
仆射徐陵尚书毛喜等。
明时贵望学统释儒。
并禀禅慧俱传香法。
欣重顶戴时所荣仰。
长干寺大德智辩。
延入宋熙
天宫寺僧晃
请居佛窟。
斯由道弘行感故为时彦齐迎。
任机便动。
即而开悟。
白马警韶奉诚智文禅众慧命
梁代宿德大忍法师等。
一代高流江表声望。
皆舍其先讲欲启禅门。
率其学徒问津取济。
禹穴慧荣庄严寺
道跨吴会。
世称义窟
辩号悬流。
讲法故来设问。
数关徵覈莫非深隐。
轻诞自矜扬眉舞扇。
扇便堕地。
应对事理涣然清遣曰。
禅定之力不可难也。
沙门法岁。
背曰。
从来义龙今成伏鹿。
扇既堕地。
何以遮羞。
曰。
轻敌失势未可欺也。
绵历八周讲智度论。
肃诸来学。
次说禅门用清心海。
语默之际每思林泽。
乃梦岩崖万重云日半垂。
其侧沧海无畔。
泓澄在于其下。
又见一僧摇手申臂至于坡麓挽上山云云。
以梦中所见。
通告门人。
咸曰。
此乃会稽天台山也。
圣贤之所托矣。
僧光道猷法兰昙密。
晋宋英达无不栖焉。
因与慧辩等二十馀人。
挟道南征隐沦斯岳。
先有青州僧定光
久居此山。
积四十载。
定慧兼习。
盖神人也。
未至二年
预告山民曰。
大善知识当来相就。
宜种豆造酱编蒲为席更起屋舍用以待之。
陈始兴王出镇洞庭
公卿饯送。
回车瓦官与谈论。
幽极既唱贵位倾心。
舍散山积虔拜殷重。
因叹曰。
吾昨梦逢强盗。
今乃表诸软贼。
毛绳截骨。
则忆曳尾泥中。
仍遣谢门人曰。
吾闻闇射则应于弦。
何以知之。
无明是暗也。
唇舌是弓也。
心虑如弦。
音声如箭。
长夜虚发无所觉知。
又法门如镜。
方圆任象。
瓦官寺四十人坐。
半入法门。
今者二百坐禅。
十人得法。
尔后归宗转倍。
而据法无几。
斯何故耶。
亦可知矣。
吾自行化导可各随所安。
当从吾志也。
即往天台
既达彼山与相见。
即陈赏要。
曰。
大善知识
忆吾早年山上摇手相唤不乎。
惊异焉。
知通梦之有在也。
时以陈太建七年秋九月矣。
又闻钟声满谷。
众咸怪异。
曰。
钟是召集有缘。
尔得住也。
乃卜居胜地。
所住之北。
佛垄山南。
螺溪之源处。
既闲敞易得寻真。
地平泉清徘徊止宿。
俄见三人。
皂帽绛衣。
执疏请云。
可于此行道。
于是聿创草庵
树以松果
数年之间造展相从。
复成衢会。
曰。
且随宜安堵。
至国清时。
三方总一。
当有贵人禅师立寺堂宇满山矣。
时莫测其言也。
后于寺北华顶峰独静头陀。
大风拔木雷霆震吼。
魑魅千群一形百状。
吐火声叫骇异难陈。
乃抑心安
湛然自失。
又患身心烦痛。
如被火烧。
又见亡没二亲枕膝上陈苦求哀。
又依止法忍
不动如山。
故使强软两缘所感便灭。
忽致西域神僧。
告曰。
制敌胜怨乃可为勇。
多不
陈宣帝下诏曰。
禅师佛法雄杰。
时匠所宗。
训兼道俗。
国之望也。
宜割始丰县调以充众费。
蠲两户民用供薪水。
天台山县名为安乐
陈郡袁子雄。
崇信正法。
常讲净名。
忽见三道宝阶从空而降。
有数十梵僧乘阶而下。
入堂礼拜。
手擎香炉绕三匝。
久之乃灭。
雄及大众同见惊叹山喧。
其行达灵感皆如此也。
永阳王伯智
出抚吴兴
与其眷属就山请戒。
又建七夜方等忏法。
王昼则理治。
夜便习观。
谓门人智越
吾欲劝王更修福攘祸可乎。
对云。
府僚无旧必应寒热。
曰。
息世讥嫌。
亦复为善。
俄而王因出猎堕马将绝。
时乃悟意。
躬自率众作观音忏法。
不久王觉小醒。
凭几而坐。
见梵僧一人。
擎炉直进问王所苦。
王流汗无答。
乃绕王一匝。
坦然痛止。
仍躬著愿曰。
仰惟天台阇梨
德侔安远道迈光猷。
遐迩倾渴振锡云聚。
绍像法之坠绪。
以救昏蒙。
显慧日之重光。
用拯浇俗。
加以游浪法门贯通禅苑。
有为之结已离。
无生之现前。
弟子飘荡业风沈沦爱水。
虽餐法喜
弗祛蒙蔽之心。
徒仰禅悦。
终怀散动之虑。
日轮驰骛。
义和之㘘不停。
月镜回干。
恒娥之景难驻。
有离有会叹息何言。
爱法敬法潺湲无已。
愿生生世世值天台阇梨
恒修供养如智积奉智胜如来。
药王觐雷音正觉。
安养兜率俱荡一乘(云云)其为天王信敬为此类也。
于即化移海岸法政欧闽。
陈疑请道日升山席。
意欲面礼。
将申谒敬。
顾问群臣。
释门谁为名胜。
陈暄奏曰。
瓦官禅师德迈风霜禅镜渊海。
昔在京邑群贤所宗。
今高步天台法云东蔼。
愿陛下诏之还都。
使道俗咸
因降玺书重沓徵入。
以重法之务不贱其身。
乃辞之。
后为永阳苦谏。
因又降敕。
前后七使。
手疏。
以道通惟人王为法寄。
遂出都焉。
迎入太极殿之东堂。
请讲智论。
有诏羊车童子列导于前。
主书舍人翊从登陛。
礼法一如国师阇梨故事。
陈主既降法筵。
百僚尽敬。
希闻未闻。
奉法承道。
因即下敕。
立禅众于灵曜寺。
学徒又结。
望众森然。
频降敕于太极殿讲仁王经
天子亲临。
僧正慧暅僧都慧旷京师大德。
皆设巨难。
接问承对盛启法门。
执炉贺曰。
国十馀斋。
身当四讲。
分文析义谓得其归。
今日出星收见巧知陋矣。
其为望未可加之。
然则江表法会。
由来诤竞不足。
之御法即坐。
肃穆有馀。
遂使千支花锭七夜恬耀。
举事验心。
之力也。
晚出住曜。
禅慧双弘。
动郭奔随倾意清耳。
陈主于广德殿下敕谢云。
今以佛法仰委。
亦愿示诸不逮。
于时检括僧尼。
无贯者万计。
朝议云。
落第者。
并合休道。
表谏曰。
调达诵六万象经。
不免地狱。
槃特诵一行偈。
获罗汉果。
笃论道也。
岂关多诵。
陈主大悦。
即停搜简。
是则万人出家。
一谏矣。
末为灵曜褊隘。
更求闲静。
忽梦一人。
翼从严正自称名云。
冠达也。
请住三桥。
曰。
冠达梁武法名。
三桥岂非光宅耶。
乃移居之。
其年四月
陈主幸寺修行大施。
又讲仁王。
于众中起拜殷勤。
储后已下并崇戒范。
故受其法。
云。
仰惟化导无方随机济物。
卫护国王汲引天人。
照烛光辉托迹师友。
比丘入梦。
符契之象久彰。
和上来仪。
高座之德斯炳。
是以翘心十地渴仰四依。
大小二乘内外两教。
尊师重道由来尚矣伏希俯提。
所请世世结缘遂其本愿。
日日增长。
今奉请为菩萨戒师。
便传香在手。
而睑下垂泪。
斯亦德动人主。
屈幸从之。
金陵败覆。
策杖荆湘路次盆城。
老僧曰。
陶侃瑞象敬屈护持。
于即往憩匡山
见远图缋。
验其灵也。
宛如其梦。
不久浔阳反叛寺宇焚烧。
独有兹山全无侵扰。
信护象之力矣。
未刬迹云峰。
终焉其致。
会大业在藩。
任总淮海。
承风佩德。
钦注相仍。
欲遵一戒法奉以为师。
乃致书累请。
初陈寡德。
次让名僧。
后举同学。
三辞不免。
乃求四愿。
其辞曰。
一虽好学禅。
行不称法。
年既西夕薳守绳床。
抚臆循心假名而已。
吹嘘在彼恶闻过实。
愿勿以禅法见期。
二生在边表长逢离乱。
身闇庠序口拙凉。
方外虚玄久非其分。
域间撙节无一可取。
虽欲自慎朴直忤人。
愿不责其规矩。
三徵欲传灯以报法恩。
若身当戒范。
应重去就。
去就若重传灯则阙。
去就若轻则来嫌诮。
避嫌安身。
未若通法而
愿许其为法。
勿嫌轻动。
四三十馀年水石之间因以成性。
今王途既一佛法再兴。
谬课庸虚沐此恩化
内竭朽力仰酬外护。
若丘壑念起。
愿随心饮啄以卒残年。
许此四心乃赴优旨。
王方希净戒。
如愿唯诺。
故躬制请戒云。
弟子基承积善生在皇家。
庭训早趍眙教夙渐。
福履攸臻妙机顷悟。
耻崎岖于小径。
希优游于大乘。
笑息止于化城
誓舟航于彼岸。
开士万行戒善为先。
菩萨十受专持最上。
喻宫室先基趾。
徒架虚空终不能成。
孔老释门咸资镕铸。
不有轨仪孰将安仰。
诚复能仁奉为和上
文殊冥作阇梨
而必藉人师显传圣授。
自近之远感而遂通。
波崙罄髓于无竭。
善才亡身于法界。
有明非徒臆说。
深信佛语幸遵时导。
禅师佛法龙象。
戒珠圆净定水渊澄。
因静发慧安无碍辩。
先物后己谦挹成风。
名称远闻众所知识。
弟子所以虔诚遥注。
楫远迎。
每虑缘差值诸留难。
师亦既至。
心路豁然。
披云雾即销烦恼。
今开皇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扬州总管寺城设千僧会
敬屈授菩萨戒。
戒名为孝亦名制止
便智度归宗奉极。
作大庄严。
同如来慈普诸佛爱。
等视四生犹如一子云云。
即于内第躬传戒香。
授律仪法。
告曰。
大士为度远济为宗。
名实相符义非轻约。
今可法名为总持也
用摄相兼之道也。
王顶受其旨教曰。
大师禅慧内融。
导之法泽。
辄奉名为智者
自是专师率诱日进幽玄。
所获施物六十馀事。
一时回施悲敬两田。
愿使福德增繁用昌家国。
便欲返故林。
王仍固请。
曰。
先有明约事无两违。
即拂衣而起。
王不敢重邀。
合掌寻送至于城门。
顾曰。
国镇不轻道务致隔。
幸观佛化弘护在怀。
王礼望目极衔泣而返。
便溯流上江。
重寻匡岭
结徒行道频感休徵。
百越边僧闻风至者累迹相造。
又上渚宫乡壤。
以答生地恩也。
道俗延颈老幼相携。
戒场讲坐众将及万。
遂于当阳县玉泉山立精舍。
敕给寺额。
名为一音。
其地昔惟荒崄神兽蛇暴。
创寺之后快无忧患。
是春亢旱。
百姓咸谓神怒。
到泉源帅众转经。
便感云兴雨霔。
虚诬自灭。
总管宜阳公王积。
到山礼拜战汗不安。
出曰。
积屡军阵。
临危更勇。
未尝怖惧顿如今日。
其年晋王又遗手疏请还。
辞云。
弟子多幸谬禀师资。
无量劫来悉凭开悟。
色心无作昔年虔受。
身虽疏漏心护明珠。
定水禅支屏散归
荷国镇蕃为臣为子。
岂寂四缘能入三昧。
电光断结其类甚多。
慧解脱人厥朋不少。
即日欲伏膺智断率先名教。
永汎法流兼用治国。
未知底滞可开化不。
师严导尊可降意不。
宿世根浅可发萌不。
菩萨应机可逗时不。
书云。
民生在三。
事之如一。
况覃释典而不从师。
今之慊言备沥素款。
成就事重请弃饰词。
答书云。
谬承人乏拟迹师资。
顾此庸微以非时许。
况隆今弥匪克当。
徒欲沈吟必乖深寄。
王重请云。
学贵承师事推物论。
历求法界厝心有在。
仰惟久殖善根非一生得初乃由学俄逢圣境。
南岳记莂说法第一。
无以仰过。
照禅师来具述此事。
于时心以域寸诚。
智者昔入陈朝
彼国明试。
瓦官大集众论锋起。
荣公强口先被折角。
两琼继轨才获交绥。
师赞叹嗟唱希有。
弟子仰延之始。
屈登无畏。
释难如流。
亲所闻见。
众咸瞻仰。
承前荆楚莫不归伏。
非禅不智。
验乎金口。
比释所谈。
智者融会甚有阶位。
譬若群流归乎大海。
此之包举始得佛意。
惟愿未得令得。
未度令度。
乐说不穷法施无尽。
乃从之重现。
令造净名疏。
河东柳顾言
东海徐仪
并才华冑绩。
应奉文义。
缄封宝藏。
王躬受持。
后萧妃疾苦。
医治无术。
王遣开府柳顾言等。
致书请命愿救所疾。
又率侣建斋七日
行金光明忏至第六夕。
忽降异鸟飞入斋坛。
宛转而死。
须臾飞去。
又闻豕吟之声。
众并同瞩。
曰。
此相现者。
妃当愈矣。
鸟死复苏。
表盍棺还起。
豕幽鸣显示斋福相
至于翌日
患果遂瘳。
王大嘉庆。
时遇入朝。
旋归台岳躬率禅门。
更行前忏。
仍立誓云。
若于三宝有益者。
当限此馀年。
若其徒生。
愿速从化
不久告众曰。
吾当卒此地矣。
所以每欲归山今奉冥告。
势当将尽。
死后西南峰上。
累石周尸植松覆坎。
仍立白塔
使见者发心。
又云。
商客寄金医去留药。
吾虽不敏。
狂子可悲。
仍口授观心论。
随略疏成不加点润。
学士智越
石城寺扫洒。
于彼佛前命终。
施床东壁面向西方。
称阿弥陀佛波若观音。
又遣多然香火。
索三衣钵杖。
以近身自馀道具。
分为二分。
一奉弥勒。
一拟羯磨。
有欲进药者。
答曰。
药能遣病。
留残年乎。
病不与身合。
药何所遣。
年不与心合。
药何所留。
智晞往曰。
复何所闻观心论内复何所道。
纷纭医药累扰于他。
又请进斋饭。
答曰。
非但步影而为斋也。
能无观无缘即真斋矣。
吾生劳毒器死悦休归。
世相如是不足多叹。
又出所制净名疏并犀角如意莲华香炉。
晋王别遗书七纸。
极该综词釆风标。
属以大法。
末乃手注疏曰。
如意香炉是大王者。
还用仰别。
使永布德香长保如意也。
便令唱法华经题。
赞引曰。
法门父母慧解由生。
本迹弥大微妙难测。
辍斤绝弦于今日矣。
又听无量寿竟。
仍赞曰。
四十二愿庄严净土。
华池宝树易往无人云云。
又索香汤漱口。
说十如四不生十法界三观四教四无量六度等。
有问其位者。
答曰汝等懒种善根。
问他功德如盲问乳蹶者访路云云。
吾不领众必净六根。
为他损己。
只是五品内位耳。
吾诸师友从观音势至皆来迎我。
波罗提木叉是汝宗仰。
四种三昧是汝明导。
又敕维那
人命将终。
闻钟磬声增其正念。
唯长唯久气尽为期。
云何身冷复响磬。
世间哭泣著服皆不应作。
且各默然。
吾将去矣。
言已端坐如定而卒于天台山大石像前。
春秋六十有七。
开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也。
灭后依有遗教而殓焉。
至仁寿末年已前。
忽振锡披衣犹如平昔。
七现重降山寺一还佛垄。
语弟子曰。
案行故业。
各安隐耶。
举众皆见悲敬言问。
良久而隐。
降灵龙象育神江汉
凭积善而托生。
资德本而化世。
身过七尺目佩异光。
解统释门行开僧位。
往还山世不染俗尘。
屡感幽祥殆非可测。
于蕃日。
遣信入山迎之。
因散什物标域寺院。
殿堂厨宇以为图样。
告弟子曰。
此非小缘所能缔构。
当有皇太子为吾造寺。
可依此作。
汝等见之。
后果如言。
事见别传。
往居临海
民以沪鱼为业。
𦌘网相连四百馀里。
沪溪梁六十馀所。
恻隐观心彼此相害。
劝舍罪业教化福缘。
所得金帛乃成山聚。
即以买斯海曲。
为放生之池。
又遣沙门慧拔。
表闻于上。
陈宣下敕。
严禁此池不得采捕。
国为立碑。
国子祭酒徐孝克为文树于海滨。
词甚悲楚。
览者不解堕泪。
时还佛垄如常习定。
忽有黄雀满空翱翔相庆。
鸣呼山寺三日乃散。
曰。
此乃鱼来报吾恩也。
至今贞观犹无敢犯。
下敕禁之犹同陈世。
此慈济博大仁惠难加。
又居山有蕈触树皆垂。
随采随出供僧常调。
若他涉蕈即不生。
因斯以谈。
诚道感矣。
所著法华疏止观门修禅法等。
各数十卷。
又著净名疏至佛道品。
有三十七卷。
皆出口成章。
侍人抄略。
而自不畜一字。
自馀随事流卷不可殚言。
皆幽指爽彻摛开天。
炀帝奉以周旋。
重犹符命。
及临大宝便藏诸麟阁。
所以声光溢于宇宙。
威相被于当今矣。
而枯骸特立端坐如生。
瘗以石门关以金钥。
所有事由一关别敕。
每年讳日必废朝。
预遣中使就山设供。
尚书令杨素
性度虚简事必临信。
乃陈其意。
云何枯骨特坐如生。
敕授以户钥令自寻视。
既如前告得信而归。
东西垂范化通万里。
所造大寺三十五所。
手度僧众四千馀人。
写经一十五藏。
金檀画像十万许躯。
五十馀州道俗受菩萨戒者。
不可称纪。
传业学士三十二人。
习禅学士散流江汉
莫限其数。
沙门灌顶侍奉多年。
历其景行可二十馀纸。
终南山龙田寺沙门法琳
夙预宗门观传戒法。
以德音遽远拱木俄森。
为之行传广流于世。
隋炀末岁巡幸江都
梦感智者言及遗寄。
自制碑。
极宏丽。
未及镌勒。
值乱便失。
释智顗
字德安
姓陈氏
颍川人也。
母徐氏。
梦香烟五彩萦回在怀。
欲拂去之。
闻人语曰。
宿世因缘寄托生道。
福德自至何以去之。
又梦吞白鼠。
如是再三。
怪而卜之。
师曰。
白龙之兆也。
及诞育之夜室内洞明。
信宿之间其光乃止。
忽有二僧扣门曰。
善哉儿德所重必出家矣。
言讫而隐。
年十八投湘州果愿寺沙门法绪而出家焉。
一日因说禅门用清心海。
语默之际每思林泽乃梦岩崖万重云日半垂。
其侧沧海无畔泓澄。
在于其下又见一僧。
摇手伸臂至于岐麓。
上山。
以梦中所见通告门人。
咸曰。
此乃会稽天台山也。
圣贤之所托矣。
先有清州僧定光
久居此山。
积四十载。
定慧兼习。
盖神人也。
未至二年预告山民曰。
大善知识当来相就。
宜种豆造酱编蒲为席。
更起屋舍用以待之。
天台既达彼山。
相见即陈赏要。
曰。
大善知识
忆吾早年山上摇手相唤不乎。
惊异焉。
知通梦之有在也。
又闻钟声满谷。
众咸怪异。
曰。
钟是召集有缘尔得住也。
乃卜居胜地。
所住之北佛垄山南螺溪之源。
处既閒敞易得寻真。
地平泉清徘徊止宿。
俄见三人皂帻绛衣。
执疏请云。
可于此行道。
后于寺北华顶峰
独静头陀。
大风拔木雷霆震吼。
螭魅千群一形百状。
吐火声叫骇畏难陈。
乃抑心安忍湛然自失。
又患身心烦痛如被火烧。
又见亡殁二亲枕头膝上陈苦求哀。
又依止法忍不动如山。
故使强软两缘所感便灭。
忽致西域神僧告曰。
制敌胜怨乃可为勇。
常讲净名。
忽见三道宝阶从空而降。
有数十梵僧乘阶而下。
入堂礼拜。
手擎香炉绕三匝。
久之乃灭。
当阳县玉泉山立精舍。
敕给寺额名为一音。
其地昔唯荒崄神兽蛇暴。
创寺之后快无忧患。
是春亢旱。
百姓咸谓神怒。
到泉源帅众转经。
便感云兴雨注。
虚谣自灭。
晋王萧妃疾苦医治无术。
王遣开府柳顾言等。
致书请命。
愿救所疾。
又率侣建斋七日
行金光明忏。
至第六夕。
忽降异鸟飞入斋坛。
宛转而死须臾飞去。
又闻豕吟之声。
众并同瞩。
曰。
此相现者妃当愈矣。
鸟死复苏表盖棺还起。
豕幽鸣显示斋福相
至于翌日患果遂瘳。
开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端坐如定而卒于天台山大石像前。
春秋六十有七。
字德安
姓陈
颖川人。
有晋迁都。
寓居荆州华容
梁散骑益阳公第二子也。
母徐氏。
梦香烟五彩。
荣回在怀。
及诞育之夜。
室内洞明。
忽有二僧扣门曰。
善哉儿德。
必当出家。
言讫而隐。
宾客异焉。
眼有重瞳。
卧便合掌。
坐必面西。
年大以来。
口不妄啖。
见像便礼。
逢僧必敬。
年十有八。
湘州果愿寺沙门法绪而出家焉。
授以十戒道品。
律仪仍摄。
即诣慧旷律师
北面横经。
具蒙指诲。
因潜大贤山。
诵法华经。
及无量义。
普贤观等。
二旬未淹。
三部究竟。
又诣光州苏山慧思禅师受业。
文从道于就师。
就又受法于最师。
此三人者。
皆不测其位也。
每叹曰。
昔在灵山
同听法华。
宿缘所追。
今复来矣。
即示普贤道场。
为说四安乐行。
乃于此山。
行法华三昧。
始经三夕。
诵至药王品。
心缘苦行。
至是真精进句。
解悟便发。
见共师处。
灵鹫山七宝净土。
听佛说法。
故思云非尔弗感。
非我莫识。
此法华三昧前方便也。
又入熙州白沙山。
入观于经有疑。
辄见思来。
冥为披释。
尔后常令代讲。
闻者伏之。
唯于三三昧三观智。
用以咨审。
自馀并任解裁。
曾不留意。
及学成往辞。
曰。
汝于陈国有缘。
往必利益。
既游南岳
便诣金陵
法喜等三十馀人。
瓦官寺
创弘禅法。
仆射徐陵
尚书毛喜等。
明时贵望。
学统释儒。
并禀禅慧。
俱传香法。
欣重顶戴。
时所荣仰。
长干寺大德智辩。
延入宗熙。
天宫寺僧晃
请居佛窟。
语默之际。
林泽。
乃梦。
岩崖万重。
云日半垂。
其侧沧海。
无畔泓澄。
在于其下。
又见一僧。
摇手伸臂。
至于岐麓。
上山。
门人咸曰。
此乃会稽天台山也。
青州僧定光
久居此山。
积四十载。
定慧兼习。
盖神人也。
未至二年
预告山民曰。
大善知识
当来相就。
直种豆造酱。
编蒲为席。
更起屋舍。
用以待之。
会往天台
既达彼山。
相见。
即陈赏要。
曰。
大善知识
忆吾早年山上摇手。
相换不乎。
惊异焉。
又闻钟声满谷。
众咸怪异。
曰。
钟是召集有缘。
尔得住也。
乃卜居胜地。
所住之北。
佛垄山南。
螺溪之源。
处既闲敞。
易得寻真。
地平泉清。
徘徊止宿。
俄见三人。
皂帻绛衣。
执疏请云。
可于此行道。
于是聿创草庵
树以松果
数年之间。
造展相从。
复成衢会。
曰。
且随宜安堵。
至国清时。
三方总一。
当有贵人
禅师立寺。
堂宇满山矣。
陈宣帝下诏曰。
禅师佛法雄杰。
时匠所宗。
训兼道俗。
国之望也。
宜割始丰县调以充众费。
蠲两户民。
用供薪水。
天台山县。
名为乐安
陈郡袁子雄。
崇信正法。
常讲净名。
忽见三道宝阶从空而降。
有数十梵僧。
乘阶而下。
入堂礼拜。
手擎香炉。
三匝。
久之乃灭。
雄及大众。
仝见惊叹。
永阳王伯智
出抚吴兴
与其眷属。
就山请戒。
又建七夜方等忏法。
王昼则理治。
夜便习观。
谓门人智越
吾欲劝王更修福禳祸可乎。
对云。
府僚无旧。
必应寒热。
曰。
息世讥嫌。
亦复为善。
俄而王因出猎。
堕马将绝。
时乃悟意。
躬自率众。
作观音忏法。
不久王觉小醒。
凭几而坐。
见梵僧一人擎炉直进。
问王所苦。
王流汗无答。
乃绕王一匝。
翕然痛止。
仍躬著愿文。
于即化。
移海岸法政瓯闽。
陈疑请道。
日升山席。
意欲面礼。
将伸谒敬。
顾问群臣。
释门谁为名胜。
陈暄奏曰。
瓦官禅师
德迈风霜。
禅境渊海。
昔在京邑
群贤所宗。
今高步天台
法云东蔼。
愿陛下诏之还都。
使道俗咸
因降玺书。
重沓徵入。
前后七使。
手疏。
以道通。
惟人王为法寄。
遂出都焉。
迎入太极殿之东堂。
请讲智论。
有诏。
羊车童子引导于前。
主书舍人翊从登阶。
礼法一如国师阇梨故事。
陈主既降法筵。
百僚尽敬。
希闻未闻。
奉法承道。
因即下敕。
立禅众于灵耀寺
学徒大结。
望众森然。
频降敕于太极殿
讲仁王经
天子亲临。
僧正慧暅
僧都慧旷
京师大德。
皆设巨难。
接问承对。
盛启法门。
执炉贺曰。
国十馀斋。
身当四讲。
分文析义。
谓得其归。
今日出星收。
见巧知陋矣。
陈主于广德殿下敕谢云。
今以佛法仰委。
亦愿示诸不逮。
于时检括僧尼。
无贯者万计。
朝议云。
落第者。
并合休道。
表谏曰。
调达诵六万象经。
不免地狱。
盘特诵一行偈。
获罗汉果。
笃论道也。
岂关多诵。
陈主大悦。
即停搜简。
末为灵耀褊隘。
更求闲静。
忽梦。
一人翼从严正。
自称名云。
冠达也。
请住三桥。
曰。
冠达
梁武法名。
三桥岂非光宅耶。
乃移居之。
其年四月
陈主幸寺。
修行大施。
又讲仁王。
于众中。
起拜殷勤。
储后已下。
并崇戒范。
会大业在藩。
任总淮海。
承风佩德。
钦注相承。
欲遵一戒法。
奉以为师。
乃致书累请。
扬州总管金城。
设千僧会
敬屈授菩萨戒。
即于内第。
躬传戒香。
授律仪法。
王顶受其旨。
欲返故林。
王固请。
拂衣而起。
王不敢重邀。
合掌寻送。
至于城门。
王礼望目极。
衔泣而返。
便沂流上江。
重寻匡岭
结徒行道。
频感休徵。
百越边僧。
闻风至者。
累迹相造。
遂于当阳县玉泉山
立精舍。
其地昔惟荒崄。
神兽蛇暴。
创寺之后。
快无忧患。
是春亢旱。
到泉源。
帅众转经。
便感云兴雨注。
总管宜阳公王积。
到山礼拜。
战汗不安。
出曰。
积屡军阵。
临危更勇。
未尝怖惧。
顿如今日。
其年晋王
又遣手疏请还。
后萧妃疾苦。
医治无术。
王遣开府柳顾言等。
致书请命。
愿救所疾。
又率侣建斋七日
行金光明忏。
至第六夕。
忽降异鸟。
飞入斋坛。
宛转而死。
须臾飞去。
又闻豖吟之声。
众并仝瞩。
曰。
此相现者。
妃当愈矣。
至于翌日
患果遂瘳。
王大喜庆。
时遇入朝。
旋归台岳。
躬率禅门。
更行前忏。
仍立誓云。
若于三宝有益者。
当限此馀年。
若其徒生。
愿速从化
不久告众曰。
吾当卒此地矣。
所以每欲归山。
今奉冥告。
势当将尽。
死后安措西南峰上。
累石周尸。
植松覆坎。
仍立白塔
使见者发心。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徐仪陈朝 ? — 60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08 【介绍】: 南朝陈东海郯人
徐陵子。
少聪明机警,善《周易》,举高第,为秘书郎,出为乌伤
陈后主祯明初尚书殿中郎东宫学士
陈亡入,隐于钱塘赭山。
炀帝召为学士,除著作郎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徐份陈朝 549 — 57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9—570 【介绍】: 南朝陈东海郯人
徐陵子。
少有父风,九岁作《梦赋》。
初为秘书郎,累迁海盐,以政绩入为太子洗马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虞世南隋末唐初 558 — 63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8—638 【介绍】: 越州馀姚人字伯施
虞世基弟。
受学顾野王十余年,精思不懈。
文章婉缛,得徐陵之意。
又从王羲之七世孙僧智永羲之书法,妙得其体,由是声名籍甚,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唐初四大书家。
起居舍人
太宗时弘文馆学士,与房玄龄对掌文翰。
秘书监,封永兴县人称虞永兴
太宗重其博识,每机务之隙,引之谈论,世南必存规讽,多所补益。
太宗尝称世南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
卒谥文懿
有《北堂书钞》及文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558—638 字伯施越州余姚(今浙江余姚)人。
排行七
文章婉缛类徐陵
建安王法曹参军
,任秘书郎起居舍人等职。
入唐,历官秦府参军弘文馆学士太子中舍人著作郎秘书监等职。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
尝学书于浮屠智永,得其法,与欧阳询齐名,并称“欧虞”。
曾劝太宗毋为宫体诗,而其诗除《咏蝉》等少量有兴寄、边塞诗较刚健外,其余多为应制、奉和、侍宴之作,文辞典丽,内容则比较空泛。
原集早佚,《全唐诗》存虞世南诗1卷。
唐诗汇评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越州余姚(今浙江余姚)人。
少受学于顾野王
为文祖述徐陵以为类己;又师沙门智永书,妙得其体,故声名籍甚。
,为建安王法曹参军
,官秘书郎起居舍人
隋亡,为窦建德黄门侍郎
李世民建德,引为秦王参军,转记室,掌文翰。
贞观中,转著作郎秘书少监秘书监封永兴县公
太宗有失,世南必犯颜谏,甚得亲礼,谓世南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
编有《北堂书钞》一百六十卷,今存;著《虞世南集》三十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一卷。
世南字伯施
越州馀姚人
历官陈隋。
复事窦建德
入唐为秦府参军
累转秘书监
永兴县
年八十一卒。
礼部尚书
谥曰文懿
图像淩烟阁。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作品评论
旧唐书本传
世南)善属文,常祖述徐陵亦言世南得己之意。
……陈灭,与世基同入长安,俱有重名,时人方之二陆。
《唐诗品》
虞监师资野王,嗜慕徐,庾。
髫卯之年,婉缛已著;琨玙之美,绮藻并丰。
虽隋皇忌人之主,贞观睿圣之朝,然而善始之爱,身存乱国,准伦之誉,竟列名臣,骈美二陆,不信知言矣乎?
其诗在隋则洗濯浮夸,兴寄巳远;在唐则藻思萦纡,不乏雅道。
殆所谓圆融整丽,四德具存,治世之音,先人而兴者也。
至如“横空一鸟度,照水百花燃”、“开霜后翠,梅动雪前香”,天然秀颖,不烦痕削。
又《长春宫应令》云“民瘼谅斯求”,《江都应诏》云“顺动悦来苏”,其视宫体之规,同归雅正。
石渠、东观之思,自非圣主,何能扬休下后世哉!
《诗源辨体》
武德贞观间太宗虞世南魏徵诸公五言,声尽入律,语多绮靡,即梁、陈旧习也。
……按《唐书》:“世南文章婉缛,慕徐陵
太宗尝作宫体诗,使赓和。
世南门:‘圣作诚工,然体非雅正,臣恐此诗一传,天下风靡,不也奉诏。
’帝曰:‘朕试卿耳。
’后帝为诗一篇,述古兴亡,既而叹曰:‘钟子期死,伯牙不复鼓琴,朕此诗何所示耶?
’敕褚遂良即其灵座焚之。
”今观世南诗,犹不免绮靡之习,何也?
世南虽知宫体妖艳之语为非正,而绮靡之弊则沿陈、隋旧习而弗知耳。
世南所慕徐陵,而谓之雅正,可手?
至如《出塞》、《从军》、《饮马》、《结客》及魏徵《出关》等篇,声气稍雄,与王褒薛道衡诸作相上下,此唐音之始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褚亮隋末唐初 560 — 64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杭州钱塘人,其先居阳翟字希明
褚玠子。
少博览图史,能诗。
年十八,为南朝陈仆射徐陵陈后主称赏,擢尚书殿中侍郎
隋时太常博士,坐事贬。
入唐,授秦王府文学
太宗贞观中累迁散骑常侍封阳翟县侯,为文学馆“十八学士”之一。
致仕归,卒年八十八。
谥康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560—647 字希明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祖籍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州)
幼聪敏,好学善属文。
18岁访徐陵,商榷文章,深为惊异。
陈后主闻而召见,累迁为尚书殿中侍郎
,为东宫学士,迁太常博士
归唐,初授秦王文学,预文学馆十八学士之列。
太子舍人太子中允
贞观中,为弘文馆学士,迁散骑常侍进封阳翟县侯
卒,赠太常卿谥曰康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
太宗朝宫廷诗人,与虞世南齐名。
旧唐书·经籍志下》、《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褚亮集》20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续拾》补题1则。
唐诗汇评
褚亮560-647),字希明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县)人。
幼警敏能诗,江总等服其工。
,为尚书殿中侍郎
,大业中太常博士,坐与杨玄感善,贬西海郡司户
薛举僭号陇西,以黄门侍郎
灭,从秦王李世民还京,授秦王府文学,为十八学士之一。
贞观中,累迁员外散骑常侍封阳翟县侯,致仕,终老于家。
有《褚亮集》二十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一卷,其中杂有在隋之作。
字希明
杭州钱塘人
初授秦王文学
预十八学士之列。
贞观初宏文馆学士
通直郎散骑常侍
十六年封阳翟县侯
卒年八十八。
太常卿
谥曰康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作品评论
旧唐书本传
幼聪敏,好学善属文,博览无所不至,经目必记于心。
喜游名贤,尤善谈论。
年十八,诣陈仆射徐陵与商榷文章,深异之。
陈后主闻而召见,使赋诗,江总及诸辞人在坐,莫不推善。
陈叔达隋末唐初 572 — 635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陈叔达 582年—589年 陈宣帝第十七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35 【介绍】: 唐人字子聪
南朝陈宣帝第十六子。
封义阳王,历侍中丹阳尹、都官尚书
入隋久不得官。
炀帝大业中内史舍人,出为绛郡通守
李渊起兵,叔达以郡降,授丞相府主簿,掌机秘。
入唐,授黄门侍郎、拜侍中封江国公
太宗贞观初,累擢礼部尚书
卒谥忠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35 字子聪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人。
陈宣帝陈顼第十六子。
在陈封义阳王
十余岁侍宴,赋诗十韵,援笔便就,徐陵甚奇之。
都官尚书
隋大业中,授内史舍人,出为绛郡通守
归唐,授丞相府主簿
高祖武德中,进黄门侍郎,判纳言,拜侍中封江国公
太宗贞观中,拜礼部尚书
九年(635)卒,谥曰缪
后赠户部尚书改谥曰忠
生平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叔达太宗朝宫廷诗人,与王绩有交往。
新唐书·艺文志四》载文集15卷(《旧唐书·经籍志下》作5卷,疑误),已佚。
全唐诗》存其诗10首,《全唐诗续拾》补收诗1首。
唐诗汇评
陈叔达(约573—635〕,字子聪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人。
陈宣帝第十七子,封义阳王,官丹阳尹。
年十馀岁,尝侍宴赋十韵诗,援笔而成,徐陵奇之。
,为内史舍人绛郡通守
唐高祖起兵,叔达以郡降,授丞相府主簿,掌机密
武德初,授黄门侍郎,判纳言封江国公
贞观中,官至礼部尚书,卒。
有《陈叔达集》十五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九首。
叔达字子聪
陈宣帝第十六子。
封义阳王
都官尚书
入隋授绛州通守
高祖义师至绛。
以郡归款。
累官侍中
封江国公
贞观中礼部尚书
九年卒。
谥曰缪
后赠户部尚书
改谥忠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蒲映渌
闺秀词钞
字湘青无锡人武进黄永室。
有《绣香草》。
众香词
湘青,自序其《绣香小集》云“柳絮风多,敢望谢庭之句;眉山未老,浪传苏妹之名。
然而日暖昼长,燕翻莺舞,颇弄文墨,不敢告人。
近因云孙北首燕路,寂寂家居,偶编旧集,复辑新篇。
珍珠一载,羞居崇嘏之家;象管数言,或玷徐陵之选。
”次子亮可,亦成名进士
妇人集
黄比部与夫人浦氏伉俪最笃,一日邹大戏比部曰“君得毋昔人所谓爱玩贤妻有终焉之乎?
比部曰“下官正复赏其名理。”
正始集
湘清,工倚声,得白石、玉田神髓。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张鸣珂晚清 1829 — 190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29—1908 【介绍】: 浙江嘉兴人字玉珊一字公束晚号窳翁
咸丰十一年拔贡。
历官江西德兴知县义宁知州
工诗词骈文。
有《寒松阁集》。
张鸣珂字玉珊一字公束晚号窊翁嘉兴人
咸丰辛酉拔贡,历官义宁知州
有《寒松阁集》。
词学图录
张鸣珂(1829-1908) 字玉珊一字公束晚号窳翁又号寒松老人
嘉兴人
咸丰十一年(1861)拔贡。
官新建知县,任满告归养。
复出为德化德兴知县
官至义宁知州
以事罢官。
晚以鬻文生。
骈文树骨庾信徐陵,取材杨炯骆宾王
诗上溯王维,沿波钱起,以格韵真切取胜。
有《寒松阁集》、《寒松阁词》、《寒松阁谈艺录》。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会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唐永徽中
会稽永欣寺。
有一僧。
立逝于山门之内。
其将逝也。
谓其人曰。
吾吴之康僧会也。
苟能奉吾遗身于尔伽蓝。
则顾为福。
且未慗。
其人因坚以胶漆而迁祠之。
其灵迹之著。
至于今不衰。
初寺尤苦军旅屯寓。
娶妇产子。
杀羊豕。
植韭
污蔑甚。
李公若初方廉问闽。
忽僧有自会稽谒者曰。
越于浙东为大藩。
君侯行将领之。
其教条之下。
愿必尽屏旧习。
而军旅之寓佛寺。
最为急务。
幸君侯之留意焉。
公诡曰。
诺。
未几果有是命。
俄而入寺睨之曰。
此非预言今日之除者乎。
应验若此。
凡所授记。
敢不听。
于是顿绝其弊。
会昌六年
永欣毁迁遗身于大善寺
昙休律师
创堂宇。
治供具。
乡里之祈福禳灾者。
举归焉。
世号超化大师
其前身行事。
史有传。
释后僧会者。
康居国人也。
吴赤乌年中谒大帝。
初吴人未识僧形。
止曰胡人入境。
乃祈舍利。
已令帝开悟末主天纪四年
尸解真身隐焉。
至唐高宗永徽中见形于越。
称是游方僧。
而神气瑰异眉高隆准。
颐峭眸碧而瘦露奇骨。
真梵容也。
见者悚然罔知阶位。
时寺纲紏诘其厥由。
骂而驱逐行及门。
乃语之曰。
康僧会也。
苟能留吾真体福尔伽蓝。
躧步之间立而息绝。
既而青目微瞑精爽不销举手如迎揖焉。
足跨似欲行焉。
众议偃其灵躯窴于窀穸。
人力殚矣略不倾移。
虽色身坚牢而彊事胶漆。
迁于胜地别立崇堂。
时越人竞以香华灯明。
缯䌽幡盖果实衣器。
请祈心愿。
多谐人意。
初越之军旅多寓永欣。
其妇女生产兵士荤血触污僧蓝。
人不堪其淹秽。
乃化形往谒闽廉使李若初
且曰。
君侯即领越之藩条。
托为迁之军旅语罢拂衣而去。
寻失踪迹。
李公喜而骇。
且记其言。
后果赴是郡。
及上事讫便谒灵迹认于时言者则斯僧也。
命撤军家勒就营幕。
又疋妇夜临蓐席。
且无脂烛。
邻无隙光。
俄有一僧秉烛自牖而入。
其夫旦入永欣。
貌即是授火救产厄之僧。
自尔民间多就求男女焉。
会昌毁永欣也。
唯今大善独留号开元矣。
遂移会身入是寺中。
大中之后有昙休律师
别创堂宇广其供具。
又尝就闾阎家求草屦。
至今越人多以芒鞋油幡上献。
感应[月*(夸-大+八)]蚃。
各赴人家不可周述
今号超化大师
永徽至今未尝阙其供施焉。
沙门虚受为碑纪述焉。
系曰。
蔡邕张衡后身。
智威徐陵前事。
验皆昭晰理且弗虚。
至于圣人功用自在此亡彼出。
利见无方。
僧会捐世既遐来化越。
立逝屹然异中之异。
苟非应物现形如水中月。
孰能预于是乎。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宝志南朝宋 418 — 51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18—514 【介绍】: 或作保志宝志
世称宝公或志公
南朝僧。
金城人
俗姓朱
少出家于京师道林寺,师事沙门僧俭,修习禅业。
宋明帝泰始中,出入钟山,往来都邑
好作预言,语如谶记,当时帝王士庶皆视为神僧而信奉之。
齐武帝迎入华林园梁武帝准其出入禁内。
全梁文·卷七十一
宝志一作保志俗姓朱金城人宋泰始中年已五六十,俗呼为志公
齐永明中迎入华林园,寻住东宫后堂,天监十三年卒,葬钟山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九 神化科
不测之人也。
宋元嘉中
金陵人朱氏妇于上巳日
闻儿啼鹰巢中。
梯树得之。
养以为子。
方面莹彻如镜。
手足皆鸟爪。
七岁去。
钟山大沙门僧俭。
为童子。
长而落发。
脩习禅观。
坐必阅旬浃。
久之。
忽无定居。
多来往皖山剑领之下。
发而徒跣。
著锦袍。
饮啖同流俗。
恒以剪刀。
及镜缣帛等。
负之柱杖而。
趋经聚落。
儿童哗逐之。
或微索酒。
或累日不食。
尝从食鲙者。
求鲙。
食者与而心非之。
即吐水中皆成生鱼游去。
时时题诗。
初不可解。
后皆有验。
建元间。
异迹甚著。
丞相高嵩为武帝言之。
以礼自皖山
迎至都下
馆于陈征虏家。
辄自剺其面。
出十二首。
观世音相。
慈严妙丽。
倾都观叹。
后帝忿其惑众。
收付建康狱。
而游行市里。
不少变。
然在狱中者自若也。
一夕使吏取门外所食物。
且则文惠太子竟陵王以金钵盛饭。
满两舆送供。
建康吕文显以事启帝。
诏迎至禁中。
俄有诏屏除后宫。
为家人𡩷。
吏亦以例出公
已而犹见公于景阳山上。
比丘七辈行道。
帝怒使推验失所在。
吏曰。
公出久矣。
今在省中。
吏就视之。
则身如涂墨者。
帝闻而大惊。
陈显达江州殷齐之以大司马从行。
往辞公公。
引纸画鸦授之。
曰缓急可用也。
显达叛。
齐之遁去。
显达遣骑追之。
将及。
齐之窘甚。
时晚景嚑黑。
树林阴翳。
无所见群鸦噪其上。
因念公前日所授画。
意即匿其处以免。
鄱阳忠烈王饭公于私弟。
去则置荆枝于门上。
俄诏王领荆州
卫尉胡谐病。
以书邀屈。
语尤切。
公题其书尾曰。
明屈翌日果尸出。
僧法正欲以衣施而求之龙光罽宾两寺。
皆无有。
曰夜宿此黎明去矣。
厉侯伯。
公所厚善者。
又求之其家。
侯伯曰。
公昨就吾家行道倦。
今卧未兴。
求者视之。
笑而起。
公在花林园。
忽重著三布帽。
然亦不知何自得也。
俄而武帝崩。
文慧太子豫章文献王相继薨。
而齐亦自此季矣。
灵味寺沙门宝亮
欲施公衲帔。
未及有言。
公辄自来持帔去。
仲熊尝问己仕所至。
直解杖头左索。
掷予之。
仲熊后。
果至尚书左丞
永明中
馆东宫后堂。
旦暮每出入诸门无他。
末年忽褰衣疾走。
以避云。
门有血污人。
西昌郁林先令。
载尸寄故阉人徐龙驹家。
其犊车所过颈血涂。
户限皆满。
建武中
明帝诸生高士。
江泌忧之。
南康王子琳访公祸福。
公以香炉举覆其灰曰。
都尽都尽。
后皆如其语。
徐陵儿时。
父𢹂诣公。
公拊之曰。
天上石麒麟也。
屯骑偃谋不轨。
公见之戟手。
诟曰。
若欲斮头穴胸邪。
偃汗下不敢仰视。
梁受禅。
武帝以前朝过于禁锢。
至是诏释之。
尝问曰。
弟子烦惑未除。
何以治之。
答曰十二。
又问。
十二之旨。
曰在书字时节刻满中。
又问。
何时得净心脩习。
曰安乐禁。
又问年祚远近曰。
元嘉元嘉
欣然。
以为享祚倍宋文之年。
天监五年冬旱。
雩祭备至。
而雨不降。
谓左右曰。
吾病不差。
就官乞活。
傥不奏白。
官应得祸。
即上启愿于华光殿。
讲胜鬘经请雨。
即命沙门法云讲之。
终夕而雪。
又以刀横水盂上。
良久雨。
初繁刑。
公假以神力。
令见高祖受极苦于地下。
自是省刑。
诏画工张僧繇写公像。
藏禁中僧繇下笔辄不自定。
扣头哀恳。
公笑曰。
毗婆尸佛蚤留心。
直至如今不得妙。
偶同公临江。
纵望。
有物溯流而上。
公举杖引之。
随杖至。
盖紫旃檀也。
供奉官俞绍雕公像。
顷刻而成。
神情如生。
大悦。
置内庭。
为子孙世世福。
法云寺云光师讲经。
天为雨华。
意其證圣。
夜于含光殿。
焚疏请约云光傅大士四老斋。
翌日。
云光不至。
公尝听法云讲法华。
至假使黑风。
问风果有否。
曰世谛故有。
第一义谛故无。
公曰。
若体是假有此亦不可解邪。
法云默然。
公则自为主客
辨难锋出。
一座莫有解者。
尝从容。
问国祚有流难否。
公指其喉视之。
侯景之乱。
尤追绎其言焉。
有僧一曰石头。
浮杯来谒
方与客棋。
吟曰杀之。
棋罢问。
僧所在。
侍卫奏适蒙旨。
已杀之矣。
嗟悼。
以问公。
公曰。
陛下前身蚯蚓也。
僧尝为锄草者。
误 杀蚯蚓。
今偿债耳。
天监十三年
公移花林园像置所居房。
闻之曰。
大师将去我耶。
是岁十二月忽命。
奏丝竹彻昼夜。
至六日终于兴皇寺临亡然一烛。
付后閤舍人吴庆以闻。
叹曰。
大师不复留矣。
烛者将以后事嘱我乎。
昔与公临钟山之定林指前独龙冈阜曰。
此为阴宅。
则永其后。
曰。
谁当得之。
曰先行者得。
至是以金十二万。
易其地。
以葬焉。
皇女永康公主薨。
尽施其妆奁。
建浮图五层于其上。
且冠以无价宝珠云。
仍建开善精舍敕陆倕制铭干冢内。
王筠勒碑于寺门。
处处传其遗像焉。
毕工。
上幸其寺。
公忽见于间。
万众欢呼。
声震山谷。
敕谥广济大师
公显迹之始。
可五六十许。
及终亦不老。
有徐栖道者
年九十三。
自言是公外舅弟少公四岁计其亡时。
盖九十七矣。
释宝志
本姓朱氏
金城人
初朱氏妇闻儿啼鹰巢中。
梯树得之。
举以为子。
七岁依钟山僧俭出家修习禅业。
往来皖山剑水之下。
面方而莹彻如镜。
手足皆鸟爪。
江东道林寺。
至宋大始初忽如僻异。
居止无定饮食无时。
发长数寸常跣行街巷。
执一锡杖。
杖头挂剪刀及镜。
或挂一两匹帛。
齐建元中稍见异迹。
数日不食亦无饥容。
与人言始若难晓。
后皆效验。
时或赋诗言如谶记。
江东士庶皆共事之。
齐武帝谓其惑众收驻建康
既旦人见其入市。
还检狱中犹在焉。
语狱吏。
门外有两舆食来金钵盛饭。
汝可取之。
既而齐文惠太子竟陵王子良
并送食饷
果如其言。
建康吕文显以事闻。
武帝即迎入宫居之后堂。
一时屏除内宴。
亦随众出。
既而景阳山上犹有一志与七僧俱。
怒遣推检其所閤。
吏启云。
久出在省。
方以墨涂其身。
僧正法献欲以一衣遗志。
遣使于龙光罽宾二寺求之。
并云昨宿且去。
又至其常所造厉侯伯家寻之。
伯云。
昨在此行道。
旦眠未觉。
使还以告
方知其身分三处宿焉。
常盛冬袒行。
沙门宝亮欲以衲衣遗之。
未及发言。
忽来引衲而去。
后假齐武帝神力。
使见高帝于地下常受锥刀之苦。
自是永废锥刀。
武帝又常于华林园
忽著三重布帽以见。
俄而武帝崩。
文惠太子豫章王相继而薨。
永明中常住东宫后堂。
一日平明从门出入。
忽云。
门上血污衣褰衣走过。
郁林见害车载出。
颈血流于门限。
齐卫尉胡谐疾病请志。
注疏云明屈。
明日竟不往。
是日谐亡。
载尸还宅。
曰。
明日尸出也。
齐太尉司马殷齐之随陈显达江州
画纸作树。
树上有乌。
语云。
急时可登此。
显达逆节。
留齐之镇州
及败齐之叛入庐山
骑将及。
齐之见林中有一树。
树上有乌如志所画。
悟而登之。
乌竟不飞。
追者见乌谓无人而返。
卒以见免。
齐屯骑偃将欲谋反。
往诣
遥见而走。
大呼云。
台城欲反逆斫头破腹。
后又旬事发。
偃叛走朱方。
为人所得。
果斫头破腹。
鄱阳忠烈王尝屈志至第。
忽令觅荆子甚急。
既得安之门上莫测所以。
少时王出为荆州刺史
其预鉴之明此类非一。
多去来兴皇净名两寺。
梁武即位下诏曰。
志公迹均尘垢神游冥寂。
水火不能焦濡。
蛇虎不能侵惧。
语其佛理则声闻以上。
谈其隐沦则遁仙高者。
岂得以俗士常情空相拘制。
何其鄙陋一至于此。
自今行来随意出入勿得复禁。
自是多出入禁中。
尝于台城梁武帝吃鲙。
昭明诸王子皆侍侧。
食讫武帝曰。
朕不知味二十馀年矣。
师何为尔。
志公乃吐出小鱼依依鳞尾。
武帝深异之。
如今秣陵尚有鲙残鱼也。
天监五年冬旱。
雩祭备至而未降雨。
忽上启云。
病不差就官乞活。
若不启白官应得鞭杖。
愿于华光殿讲胜鬘经晴雨。
梁武即使沙门法云讲胜鬘。
竟夜便大雨。
须一盆水加刀其上。
俄而雨大降。
高下皆足。
舒州灊山最寄绝。
而山麓尤胜。
志公与白鹤道人皆欲之天监六年二人俱白武帝
以二人皆具灵通。
俾各以物识其地得者居之。
道人
某以鹤止处为记。
某以卓锡处为记。
已而鹤先飞去。
至麓将止。
忽闻空中锡飞声。
志公之锡遂卓于山麓。
而鹤惊止他所。
道人不怿。
然以前言不可食。
遂各以所识筑室焉。
有陈征虏者。
举家事甚笃。
尝为其见真形。
相如菩萨像焉。
知名显奇四十馀载。
士女供事者不可胜数。
然好用小便濯发。
俗僧闇有讥笑者。
亦知众僧多不断酒肉讥之者。
饮酒食猪肚。
勃然谓曰。
汝笑我以溺洗头。
汝何为食盛粪袋。
讥者惧而惭服。
晋安王萧纲初生日。
梁武遣使问
志合掌
皇子诞育幸甚。
然冤家亦生。
于后推寻历数与侯景同年月日而生也。
会稽临海寺有大德。
常闻杨州都下志公语言颠狂放纵自在。
必是狐狸之魅也。
愿向都下觅猎犬以逐之。
于是轻船入海。
趋浦口欲西上。
忽大风所飘。
意谓东南六七日。
始到一岛中望见金装浮图千秀出。
遂寻径而往至一寺。
院宇精丽花卉芳菲。
有五六僧皆可年三十。
美容色并著真绯袈裟。
倚杖于门树下言语。
欲向都下为风飘荡。
不知上人此处知何州国。
今四望环海。
恐本乡不可复见。
答曰。
必欲向扬州即时便到。
今附书到钟山寺西行南头第二房觅黄头付之。
僧因闭目坐船。
风声定开眼。
如言奄至西岸。
入浦数十里至都。
径往钟山寺访问。
都无字黄头者。
僧具说委曲报
西行南头第二房。
乃风病道人。
志公虽言配在此寺。
常在都下聚乐处。
百日不一度来。
房空无人也。
问答之间不觉志公
已在寺厨上乘醉索食。
人以斋过日晚未与。
间便奋身恶骂寺僧。
试遣沙弥绕厨侧漫呼黄头。
志公忽曰。
阿谁唤我。
即逐沙弥来到僧处。
谓曰。
许将猎狗捉我。
何为空来。
僧知是非常人。
顶礼忏悔。
授书与之。
志公看书
方丈道人唤我。
不久当亦自还。
志公遂屈指
某月日去。
便不复共。
此僧语众。
但记某月日。
至天监十三年冬
于台后堂谓人曰。
菩萨去。
未及旬日无疾而终。
尸骸香软形貌熙悦。
临亡然一烛以付后閤舍人吴庆
即启闻。
梁武叹曰。
大师不复留矣。
烛者以后事属我乎。
因厚加殡送。
葬于钟山独龙之阜。
仍于墓所立开善寺陆倕制铭于冢内。
王筠勒碑文于寺门。
传其遗像处处存焉。
释保志
本姓朱
金城人
少出家止京师道林寺。
师事沙门僧俭为和上修习禅业。
至宋太始初忽如僻异。
居止无定饮食无时。
发长数寸。
常跣行街巷。
执一锡杖。
杖头挂剪刀及镜或挂一两匹帛。
齐建元中稍见异迹。
数日不食亦无饥容。
与人言语始若难晓后皆效验。
时或赋诗言如谶记。
京土士庶皆共事之。
齐武帝谓其惑众收驻建康
明旦人见其入市。
还检狱中犹在焉。
语狱吏。
门外有两舆食来金钵盛饭。
汝可取之。
既而齐文慧太子竟陵王子良并送食饷
果如其言。
建康吕文显以事闻武帝即迎入居之后堂。
一时屏除内宴。
亦随众出。
既而景阳山上犹有一志与七僧俱。
怒遣推检失所在。
问吏启云。
久出在省。
方以墨涂其身。
僧正法献欲以一衣遗志。
遣使于龙光罽宾二寺求之。
并云。
昨宿旦去。
又至其常所造厉侯伯家寻之。
伯云。
昨在此行道旦眠未觉。
使还以告
方知其分身三处宿焉。
常盛冬祖行。
沙门宝亮欲以衲衣遗之。
未及发言。
忽来引纳而去。
又时就人求生鱼鲙。
人为办觅。
致饱乃去。
还视盆中鱼游活如故。
后假武帝神力。
高帝于地下。
常受锥刀之苦。
自是永废锥刀。
齐卫尉胡谐病请志。
往疏云明屈。
明日竟不往。
是日谐亡。
载尸还宅。
云。
明屈者明日尸出也。
齐太尉司马殷齐之随陈显达江州
画纸作一树。
树上有乌。
语云。
急时可登此。
显达逆。
即留齐之镇州
及败齐之叛入庐山
骑将及。
齐之见林中有一树。
树上有乌。
如志所画。
悟而登之。
乌竟不飞。
追者见乌谓无人而反。
卒以见免。
齐屯骑偃将欲谋反。
往诣
遥见而走。
大呼云。
台城欲反逆斫头破腹。
后未旬事发。
偃叛往朱方。
为人所得。
果斫头破腹。
鄱阳忠烈王尝屈志来第。
会忽令觅荆子甚急。
既得安之门上莫测所以。
少时王便出为荆州刺史
其预鉴之明此类非一。
多去来兴皇净名两寺。
及今上龙兴甚见崇礼
先是齐时多禁出入。
今上即位下诏曰。
志公迹拘尘垢神游冥寂。
水火不能燋濡。
蛇虎不能侵惧。
语其佛理则声闻以上。
谈其隐伦则遁仙高者。
岂得以俗士常情空相拘制。
何其鄙狭一至于此。
自今行道来往随意出入勿得复禁。
自是多出入禁内。
天监五年冬旱。
雩祭备至而未降雨。
忽上启云。
病不差就官乞治。
若不启百官应得鞭杖。
愿于华光殿讲胜鬘请雨。
上即使沙门法云讲胜鬘。
讲竟夜便大雪
须一盆水加刀其上。
俄而雨大降高下皆足。
上尝问
弟子烦惑未除。
何以治之。
十二识者。
以为十二因缘。
治惑药也。
又问十二之旨。
旨在书字时节刻漏中。
识者以为书之在十二时中。
又问。
弟子何时得静心修习。
安乐禁。
识者以为禁者止也。
至安乐时乃止耳。
法云华林寺讲法华。
至假使黑风。
忽问风之有无。
世谛故有。
第一义则无也。
往复三四番。
便笑云。
若体是假有此亦不可解难可解。
其辞旨隐没类皆如此。
有陈御虏者。
举家事甚笃。
尝为其现真形。
相如菩萨像焉。
知名显奇四十馀载。
士女恭事者数不可称。
至天监十三年冬
于台后堂谓人曰。
菩萨将去。
未及旬日无疾而终。
尸骸香软形貌熙悦。
临亡然一烛以付后阁舍人吴庆
即启闻。
上叹曰。
大师不复留矣。
烛者将以后事属我乎。
因厚加殡送葬于钟山独龙之阜。
仍于墓所立开善精舍。
陆倕制铭辞于冢内。
王筠勒碑文于寺门。
传其遗像处处存焉。
初志显迹之始。
年可五六十许。
而终亦不老。
人咸莫测其年。
有徐捷道者
居于京师九日台北。
自言是外舅弟。
四年
亡时应年九十七矣。
时梁初蜀中又有道香僧朗
亦并有神力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智威初唐 ? — 68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80 【介绍】: 唐僧。
处州缙云人
俗姓蒋
家世业儒,年十八出家,投天台山国清寺章安为师。
受具足戒。
高宗上元元年,居轩辕丹山法华寺传教,号“法华尊者”。
昼讲夜禅,手写藏典,习禅者三百,听讲者七百余。
以法传慧威时称智威为大威慧威小威
富有辞藻,有《桃岩寺碑》、《头陀寺碑》。
天台宗六祖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缙云蒋氏子。
少出家千轩辕黄帝丹山
未几。
负笈往依灌顶禅师沃州石城寺
天台止观之学。
然才藻富丽。
作桃岩寺头陀寺二碑。
为文人所传诵。
识者以为徐陵后身云。
释智威
姓蒋氏
缙云人也。
颖脱尘蒙心游物表。
少事师于轩辕氏丹山
天台宗教盛。
遂负笈往沃洲石城寺
灌顶禅师求请心要。
既而得一融道体二居宗。
慧方均寂照相半。
虽云自了急在利他。
天与多能富有辞藻。
著桃岩寺碑与头陀寺碑。
气度相表。
后以法眼付授慧威焉。
时传徐陵后身。
其利智雄才断可知矣。
释慧威
姓留氏
东阳人也。
总角之年露其旧习。
抉开爱网。
径入空门。
不滞一方仍参三益。
缙云威禅师盛行禅法。
裹足造焉。
刻志忘劳睹墙奥。
一日千里罔不推称。
至有成业时谓小威
然其乐静居山罕交人事。
指教门人不少。
杰出者左溪玄朗常修止观匪弃光阴。
说与行而并驰。
语将默而齐贯。
落落然汪汪然。
人无得名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大士傅弘南梁 497 — 56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97—569 【介绍】: 南朝陈僧。
东阳乌伤人名翕一名弘字元风
年二十四,弃妻子,舍第宅,于松下建双林寺以居。
习禅宗,精研释典,通晓经论。
梁武帝中大通中迎入都,住同泰寺,迁钟山定林寺,从学者甚众。
尝讲经于华林园之重云、寿光诸殿,屡现异相。
陈,宣帝时卒,徐陵为之撰碑。
全梁文·卷六十七
弘,一作翕,义乌县双林乡人,舍宅为寺,栖止终身,天监六年迎为讲师
大士傅弘者。
东阳郡乌伤县双林寺
体权应道蹑嗣维摩
时或分身济度为任。
依止双林导化法俗。
或金色表于胸臆。
异香流于掌内。
或见身长丈馀臂过于膝。
脚长二尺指长六寸。
两目明亮重瞳外耀。
色貌端峙有大人之相。
孝武闻之延住建业
乃居钟山定林寺
坐荫高松。
卧依磐石。
四澈六甸。
天花甘露恒流于地。
帝后于华林园重云殿开般若题。
独设一榻拟与天旨对扬。
及玉辇升殿而公晏然其坐。
宪司讥问。
但云法地无动。
若动则一切不安。
且知梁运将尽救悯兵灾。
乃然臂为炬冀禳来祸。
至陈大建元年夏中于本州。
右胁而卧。
奄就升遐。
于时隆暑赫曦。
而身体温暖色貌敷愉。
光彩鲜洁香气充满。
屈伸如恒。
观者发心莫不惊叹。
遂合殓于岩中。
数旬之间香花散积。
后忽失其所在。
往者不见号慕转深。
悲恋之声恸噎山谷。
初大士在日常以经目繁多人或不能遍阅。
乃就山中建大层龛。
一柱八面。
实以诸经运行不碍。
谓之轮藏。
仍有愿言。
登吾藏门者生生世世不失人身。
从劝世人。
有发于菩提心者。
能推轮藏。
是人即与持诵诸经功德无异。
今天下所建轮藏皆设大士像。
实始于此。
山有古
大士曾于松间愿度众生。
以斧为誓。
至今松木斧痕犹在。
其饲虎之馀饭弃掷林间。
化而为石。
青白错杂可作数珠。
谓之饭石。
至今长存。
灵异之迹不可纪极。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王僧辩南梁 ? — 55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5 【介绍】: 南朝梁太原祁县人字君才
王神念子。
父仕北魏,梁武帝天监中随父归,为湘东王萧绎中兵参军
侯景之乱,任大都督,从讨景。
简文帝大宝三年,率军与陈霸先建康侯景东逃,僧辩纵兵烧掠,甚于侯景
萧绎即位元帝封永宁郡公,以太尉车骑大将军出镇石头城
元帝死,与陈霸先共立萧方智梁王,后为北齐高洋所胁,迎立萧渊明,终为陈霸先袭杀。
全梁文·卷六十三
僧辩字君才太原祁人
天监中随父神念归国,为湘东王左常侍,随府转丹阳尹参军会稽中兵,荆州中兵、武宁平郡太守,还为王府中录事,随府入为护军司马,除江州司马,临安陆,历新蔡太守
又随府除荆州咨议参军,历竟陵太守
太清末进领军将军,以平河东王誉及守巴陵功进征东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江州刺史封长宁县公,以复郧州功加侍中尚书令征东大将军
承圣初,以平侯景功进镇卫将军司徒扬州刺史改封永宁郡公,以平陆破武陆王纪及齐寇功加太尉车骑大将军,寻为大都督荆州刺史
敬帝即位,进骠骑大将军中书监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寻纳贞阳侯,为陈霸先所袭,遇害。
(案僧辩劝进梁元帝三表,《艺文类聚》《文苑英华》以为沈炯作,《英华》别有《僧辩贞阳侯》二书,误以为徐陵作,既改列梁阙名中,而以《梁书》所载二启及陈书彻览所载,姑编入僧辩文,俟改定。)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宋育仁清末民国初 1857 — 1931
全台诗
宋育仁(?
~?
),字芸子四川富顺人
博通群籍,尤深经学,为王闿运及门高弟。
乙未割台之役,有感事五首,唐衢痛哭,杜牧罪言,兼而有之。
连横台湾诗录》,今据以移录。
(吴福助撰)
二十世纪诗词文献汇编
宋育仁1857—1931),字芸子四川富顺县人
近代学者,思想家。
早年就读于成都尊经书院,一八八六年进士,选翰林庶吉士,改任翰林院检讨,为改良派人物。
一八九四年出任英、法、意、比四国参赞,著意考察西欧政治制度。
甲午战争爆发后,育仁在伦敦招募水师,准备偷袭日本长崎与东京,清廷制止之,解职归国,降为四品顶戴。
一八九五年参加强学会,鼓吹君主立宪。
一八九六年回川办实业。
1897年创办四川近代最早报刊《渝报》。
一八九八年主持成都尊经书院,办《蜀学报》,宣传维新思想。
辛亥革命后出任国史馆修纂,反对袁世凯称帝。
一九一六年受聘主修《四川通志》。
一生著述甚丰,现存有《时务论》、《泰西各国采风记》、《问琴阁丛书》等多种。
词学图录
宋育仁(1857-1931) 字芸子一字芸岩号道复
四川富顺人
光绪十二年(1886)进士
编修
派为出使英、法、意、比四国公使参赞
归国后在四川办理矿务、商务,兼尊经书院山长
戌戌政变作,削籍归。
民国,任成都国学院院长,主纂《四川通志》。
王闿运之门,诗多半学南北朝徐陵庾信阴铿何逊,蒿目时艰,悉发为诗。
亦工为文,擅填词。
有《问琴阁文录》、《诗录》、《问琴阁词》。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庾信北周 513 — 58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13—581 【介绍】: 北周南阳新野人字子山
庾肩吾子。
文藻绮艳,与徐陵齐名,时称徐庾体
起家湘东常侍,累官右卫将军封武康县侯
侯景建康江陵奉使西魏,被留不返。
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入周,封临清县
明帝武帝皆好文学,并恩礼之。
累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世称庾开府
官至司宗中大夫,以疾去职。
其《哀江南赋》为思恋故土之传世名篇。
有《庾子山》辑本。
全后周文·卷八
字子山南阳新野人梁中书令肩吾子。
湘东常侍,转安南府参军,累迁尚书度支郎中通直员郎,出为郢州别驾,还为东宫学士,领建康
台城陷,奔于江陵
元帝承制,除御史中丞,及即位,转右卫将军封武康县侯,加散骑常侍
聘魏,留不遣。
江陵陷,仕,为使持节抚军将军右金紫光禄大夫大都督,进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周受禅,封临清县,除司水下大夫,出为弘农郡,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宪中大夫进爵义城县侯,拜洛州刺史,征为司宗中大夫大象初以疾去职,隋开皇初卒,有《集》二十一卷。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